苏青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qing1961 读好书明是明非明理, 效前贤做文做事做人。

博文

铁人王进喜的另一面

已有 1519 次阅读 2024-8-28 22:20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图片

王进喜走上主席台接受批评

“披红戴花的时候,你们推着我上台亮相,这要挨批评了,就叫我躲起来当狗熊。咱不能这样!”1961年4月19日,针对一些单位片面追求进度导致质量问题频现,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康世恩主持召开质量大会,提出要狠反低标准、老毛病和坏作风。身为1205标杆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因有事迟到会场,工友们怕他挨批,让他赶紧躲起来。王进喜撂下上面这句话,大步走上主席台接受批评。

关于王进喜,人们了解更多的是“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2024年8月11日,参观“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这个挨批的故事让我看到了铁人王进喜的另外一面:勇于承认错误,坦然接受批评,坚持实事求是,不当虚假典型。

图片

当年人拉肩扛打第一口油井的场景

19604月,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打出了到大庆油田参加大会战的第一口油井,并在后续的工作中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但是,在1961年初,赶工心切的他们当时也打斜了一口井。从质量大会会场回到钻井队,王进喜带领队友把那眼超过规定斜度的不合格井填掉了。工人们难过地说:“填了这口井,就给咱标杆队的队史写下了耻辱的一页。”王进喜坚定地说:“缺了这一页,1205队史就是假的。我们就是要让后人知道,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是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文革”期间,即使是毛泽东主席树的典型,王进喜也未能幸免于难,同样挨批被斗、蒙冤受屈。但是,一旦他缓过劲来,就会不顾个人安危,开始为同样蒙冤受屈的战友仗义执言,援手相救。展厅里一份文献讲述的另一个故事,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王进喜的敬佩之情。

图片

铁人王进喜

1970年春节前,受周恩来总理委托,身为中央委员的王进喜到江汉油田慰问;当时,石油工业部有几百名干部在当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其中就包括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唐克。王进喜在干校大食堂“主席台”就座后,遂问干校负责人唐克部长是否到会了;回答说唐克在劳动,没安排他参会。王进喜很生气:“唐部长不来,今天这个会就不开了!”那位负责人只好派车去接唐克。

不一会,唐克身着劳动装束,满腿泥巴,拎着个小马扎赶来,并靠门口小心翼翼坐下。王进喜赶紧冲到门口,双手扶起唐克说:“唐部长,请上台!”唐克死活不肯。王进喜就:“你不上台,我们怎敢坐在台上?你不上台,我们就不开会了。”唐克没办法,只好坐在王进喜身边,拿条毛巾不停地擦汗。会上,王进喜强调要落实干部政策,他说:“干部参加劳动我拥护,可该解放的不解放我反对。大庆会战时,唐克同志第一批上去,亲临一线指挥,泥里水里和大家一起干,回到部里工作干得同样很出色。这些谁不知道?这样的领导干部就应当快解放,早解放。”

图片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人拉肩扛打下第一口钻井,跳进冰冷的池子里用身体搅拌泥浆,连续好几天不睡觉抢进度……铁人王进喜在大庆大会战中被树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深陷逆境勇敢抗争,坚持真理解救战友,更是彰显了王进喜的铮铮铁骨、侠肝义胆。这样的“铁人”,才是有血有肉的“铁人”,才是有情有义的“铁人”,才是令人敬仰的“铁人”。

1966年国庆期间,王进喜应邀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报告。演员李光复在后台见到铁人,兴奋地请他在《毛主席语录》扉页上签名留念。王进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的“五讲”由此诞生:“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

图片

王进喜为李光复题写的“五讲”

此时此刻,一个实话实说、作风硬朗、品德高尚、思想深邃的“铁人”形象,仿佛在我们眼前熠熠生辉。有感于斯,谨填《破阵子》词一首,以表对铁人王进喜的敬佩之情。
会战油田无畏,攻关钻探争先。身搅泥浆冰水浸,壮语豪言意志坚。铁人风采传。
直面批评磊落,坚持真理尊贤。困境抗争彰义骨,‘五讲’思想哲理鲜。英名史册镌。
注: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在右下六边形“在看”处点一下,推荐给其他人。谢谢鼓励!关注“携诗远行”公众号,可以阅读号主苏青先生更多的原创文章。

图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7-1448587.html

上一篇:老龙俯首入波澜
下一篇:童趣出版美名扬
收藏 IP: 61.135.229.*| 热度|

3 郑永军 杨正瓴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2: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