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早,好友刘合就给我发来了他在南方出差拍摄到的“蝶恋花”图片。外出摄影,并发给朋友分享,这是刘老师几乎每天清晨都要做的功课,当人们还沉睡在梦中,他已趁着晨曦完成了镜头艺术创作,回到家里开始洗漱、吃饭,准备上班。
蝶恋花 刘合院士 摄
看到这些摄影美图,你要是以为刘合是一位职业摄影艺术家,那就大错特错了。
刘合是我国采油工程领域的重要领军人物,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技领域可谓功勋卓著:创建了采油工程技术与管理“持续融合”工程管理模式,攻克了精细分层注水、油气储层增产改造等一系列采油工程关键技术,解决了尾矿资源最大化利用和低品位储量规模效益开发等重大难题,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这样一位在科技领域响当当的人物,在摄影界同样声名震耳。这不,2022年他刚出版了《科学之光 艺术之影——刘合摄影作品集》,2023年又应邀将出任北京公益摄影协会名誉主席。
尽管科学研究与摄影艺术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刘合院士看来,二者在本源上并没有严格的分界。科学研究重在探索自然世界奥秘,旨在破解未知、了解真相、寻求真理、发现规律;摄影是一门通过光学镜头用眼睛来观察世界、探寻自然的艺术,重在精神文化创意,贵在塑造人类灵魂,二者在本质上是相近、相通的,都是求真、求善、求美。
爱摄影的刘合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刘合开始爱上了摄影。石油工地最常见的抽油机和距离居所最近的颐和园,成为他拍摄的两大主题。当然,上下班路上和出差途中见到的花开、叶落,云升、霞隐,鸟飞、蝶舞……也都能成为他镜头捕捉的对象。
当科学遇见艺术,对刘合来说,两者可谓佳偶天成。抽油机,是他情之所钟、情有独钟的一世情人;颐和园,则是他相见恨晚、一见倾心的半生爱侣。
“不会吹长笛的教授不是好院士。”这么一句别扭的话,用来褒赞管晓宏院士,在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看来,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会吹长笛的教授不是好院士。”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系统工程学家,管晓宏还兼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作为在全国高校巡演的“艺术与科学的交汇”系列音乐会策划人,以及该音乐会上的长笛演奏家,管晓宏的真实身份却是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主任、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2021年12月19日,在西安召开的“首届文化遗产与科学、艺术高峰论坛”上,我邀请管晓宏院士专门做了题为“艺术与科学的交汇促进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发展”主旨报告。在管院士看来:“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音乐艺术蕴含可遵循的科学规律,艺术思维启发科学想象力和科技创新。”
管老师说这话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他相信音乐中的规律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表达的,并把这项对音乐的研究看作是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内容之一。针对音乐旋律的幂律关系,管院士提出了两个科学问题:第一个问题旨在探索音乐旋律为什么服从幂律关系?第二问题是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为什么也喜欢优美的音乐旋律?
为此,管晓宏带领研究团队根据作曲理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并发现了音乐旋律的三个数学特征。至于第二个问题,管老师提出了假说:符合旋律变化和幂律关系的音乐更能使人产生愉悦感。这一假说需要脑科学、生物医学予以实验验证。目前,管院士团队正在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团队、清华大学脑科学团队等合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学部的重大项目,共同研究这个有可能影响音乐智能量化、脑科学认知和音乐创作方向且极为有趣的问题。
在交响乐队担任首席长笛的管晓宏院士
这还不算完。2023年5月29日,由管晓宏院士担任AI技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担任艺术总监,一场名为“面向未来:电子音乐与AI的交响”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举行,这是国内首场深度融合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3D音频、脑科学等前沿科技的音乐会。
这是艺术与高新技术完美结合的高水平演出。现场座无虚席,掌声、喝彩声不绝于耳。
当艺术邂逅科学,对管晓宏来说,两者可谓天作之合。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未来的音乐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当音乐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接受?下次见到管老师,我想向他请教这些问题。
欣赏刘合老师拍摄的“蝶恋花”美图,聆听管晓宏老师演奏的长笛光碟,无限遐想,不胜感慨,有感于斯,谨填《浪淘沙令》词一首,以表情怀。
蝶舞探芬芳,喜气洋洋。林幽鸟静醉花香。红绿鲜活心赏悦,诗翼飞张。
笛奏沐悠扬,院士担纲,科学艺术益相彰。人类未来欣展望,美乐华章。
注:本人刊载于2023年12月8日《科普时报》 。关注苏青“携诗远行”微信公众号,可阅读本人更多原创文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