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手雕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ny

博文

我乃我是者

已有 3426 次阅读 2007-7-15 21:2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冯象先生有一精妙见解,偶见之,甚喜,不敢独享。(注:原文被本博者删除若干字,无法用贾平凹式的□□□代替)

  在哲学界,“是”字的含义正在变宽;基于当年陈康先生的主张,学者们开始探讨用“是”来转译“Being”(德语:Sein,希腊语:on)的可能。原先受马、恩著作翻译的影响,动词“是/在/有”当哲学范畴讲,通常是统一译作“存在”的。但近年来这“标准”译法受到了质疑。尤其西方哲学译家王太庆先生发表论文《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1993),引起了热烈讨论。按照王先生的意见,“存在”改译为“是”,看似生硬,许多哲学史的问题反而容易说通。例如笛卡尔的名言:cogito ergo sum,通译“我思故我在”,人因为(能够)思维而(证明)存在,就过于狭隘了,难免误会。译作“我思故我是”,则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本体论命题,值得好好研究。廓张“是”的义项,有利于我们分析理解西方哲学同宗教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从而丰富中文的思辨与表达。

  既然已有这个开端,我以为“是”的“欧化”新用法,让它兼指“存在”“出现”“发生”,是可望逐渐为学界和读者接受的。有鉴于此,我就循通行本的先例,“I am that I am”(博者插入)直译为:我乃我是者。

  这么译,我想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简洁,略同原文“《圣经》””(博者插入)的句式风格;二是因其表达的陌生,读者须停下思考,一如那聆听着燃烧的荆棘的先知;第三,紧接着,不必意译拐弯,便可以凸显上帝谕示摩西的双关(3:14):“你可对子民这样说:我是由‘我是’派来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39-4552.html

上一篇:师者,何也
下一篇:大国崛起--想说爱你不容易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