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论勿忘共同点
饶毅
中国目前的学术环境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为海内外许多关心中国的人所忧虑。
方舟子和新语丝网站近年独树一帜,对中国学术环境和其它相关的一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印第安纳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傅新元最近发起一百多人签署一封公开信,对如何处理中国学术不端,发表了建议和看法。
方舟子和傅新元在很重要的一点上,是相同的:
他们都呼吁中国建立规范的机制来处理学术不端。
这个共同点,不仅是我个人的理解,而且是我向他们两人求证过,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所以,我认为,为了中国的学术环境建设,尽管方舟子和傅新元,以及与他们在这个或者那个观点相近的人们,在对待学术不端的处理上,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这些差别是在根本的共同点之下的。重申这个前提,有助于避免非学术界、或者公众产生错觉,以为华人学术界对如何处理学术不端没有共识、完全矛盾。
对机制建立有共识,我相信也是一百多人在公开信上签名的重要原因。没有发表的公开信草稿,并不是所有人的共识。公开信并没有对任何一个具体案例表态,更没有否定方舟子批评过的所有案例。
规范的机制是否有必要建立?中国现在有一些部门有条文,但是,这些条文没有机制保证实施。各部委、各学术机构,也没有专门接受投诉的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的道德委员会目前既没有常务的机构、也没有调查的权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只处理申请这个基金会本身过程中出现的不端,并没有权力处理其它不端。所以,希望中国建立规范的机制,不是写一些条文,而是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机制,要建立对全国有约束性、有调查权威的机构。具体做法,可以参照有经验的国家。比如,美国到八十年代初,还没有规范性的机制,经过几个大事件后,建立了机制,才有稳定而明确的规范。其中的经验,和其后建立的机制(比如国立健康研究院的研究道德办公室),对中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规范的机制是否能够运作?中国人是不是文化素质太差,不能建立规范的机构?中国学术界,是不是太腐败,建立了规范的机制,也不能有效地运行?我认为,答案可以从中国已有的经验来找。中国的研究经费分配,有同样的问题。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过去20多年的运作历史表明:当适当的机制建立以后,中国人、中国学术界是可以相当公平地运作的。对比我参加过的中国和美国基金评审,我的结论是,虽然中国还有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运作,和美国的没有本质的差别。我这样强调,是因为一些没有直接接触两国基金评审的人、特别是一些对中国没有信心的人,反对中国建立规范的学术不端处理机制,是因为他们不相信中国、中国学术界可以公平运作。对持这种观点的人,我想说:不要认为华人永远不如白人,不要认为中国人本质上不如目前科学发达国家的人,请你们也建设性地为中国的进步而努力。
事实上,中国的学术环境要健康发展,需要许多人、多方面、一贯的努力。近代中国的学术环境,一直有问题,而且时间比较长。学术环境,不仅是处理学术不端,也包括如何讨论不同意见、成就归属等等。鲁迅、郭沫若等一代文人在七十年前有不同观点、有学派争论的时候,没有解决如何避免将观点的争论转化为个人恩怨。杨振宁、李政道的公开决裂,在净化学术环境方面,也没有给后辈树立完美的榜样。华人社会迄今不能说完成了健康学术环境的建设。
当代的学者们,在有分歧的时候,健康的争论就是学术环境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当代科技工作者,还有人化观点之争为人身攻击的言行,那是我们的失败。我们每一个个人,重要性都有限,但作为一个群体,我们的实践,我们对学术环境的贡献: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将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中国学术发展。
中国和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华人的健康学术环境的建立,需要促进体制的建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2006年5月15日
5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国人能否建立健康的学术环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