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蔚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ongkell lliang Lee 华中农业大学

博文

写给新的一年——2010

已有 3345 次阅读 2010-1-14 22:40 |个人分类:工作学习|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写给新的一年——2010

天空蔚蓝文    李良的博客(100110)

 


    我们渴望明天,似乎它承载着你我心目中的理想与梦想。而太阳如往日般升起东方,让今天变成了昨天,明天变成了今天,但你我并未发现有任何异常,依旧在教学楼和寝室间,行色匆匆地穿梭而过。

    “探索中成长”,是我对自己走过的2009年的总结。是的,你我都在长大,尽管一路走来,有过诸多挫折和困难,可再大的障碍也挡不住前进的脚步,因为你我都在自我觉醒!这是一个痛苦蜕变的过程,确实成长路上的必经的磨难和历练,虽不能用“脱胎换骨”、“劫后重生”来形容这种感觉,倒也发现自己变得成熟了许多。

    今年六月,我将离开“蜗居”近20年的校园,开启自己新的征程,也许自己早想蠢蠢欲试,并已整装待发,可这并不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你并没有完全准确地定位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攻打的堡垒在何方!与之对应的另一个问题是,虽然自己喜欢瞎想些事,可并没有把自己考虑的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是一大缺陷,而不仅仅表现在思考问题的理论深度不够这个方面。所以从一开始做好顶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首先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之后明晰我们该如何达到这些目标,最后是要保证落实到行动中并坚持下来,最终实现之。

    在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上,你应审慎对待,不管你最终选择哪家企业,而一旦选定目标后,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地、坚定地走好自己选择的路,从而实现自己制定近期、远期目标规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而这正是自己身上的性格弱点——做事不能善始善终,而是虎头蛇尾,等等。当然了,现在对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已有了清醒的认识,并在努力改正,已走上了良性、健康的轨道上啦。不过自己在务实方面做得还不够,所以我一再强调要更加的务实起来,不要玩虚的,搞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是的,再好的想法,只挂在嘴边而无实际行动也只是空谈。所有的事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吹)出来的!这也是我曾一度质疑“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的正确性的原因,当然,我们不要搞极端,不能否认战略的重要性,而当前更重要的是树立自信、戒骄戒躁、脚踏实地的做些实事才对。而“制定好的制度、养成好的习惯”是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事在人为”,此乃我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是的,尽管我没从理论或实例上去解释阐述它,可这个词恰如其分地概述了我三年来的最大感悟。虽说自己那懦弱自卑恐惧的阴影如幽灵般时常出现,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成长的脚步不可阻挡,也明白了以前读到的一个故事。对现实的思考,不得不使人去审视池大为的心理历程的转变到底是对还是错?不管这么说,愿自己能够尽快成长起来!

    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期,一切以利益为中心,是无可厚非的,也不应该为此而受到指责。因为在自己及家庭未脱离贫困温饱线时,不可能抛弃物质需求的诱惑,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过当物质需求被满足后,人对精神的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层次的人,在读书类别、社交方式上不同的原因。人与人的社会阅历、教育背景、哲学理念千差万别,所以自己应学会尊重他人。另外自己要学会韬光养晦,应“走好自己的路”,而不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我们要制定读书计划,要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提出的是要读史,读史可以使人明智,从历史故事中吸取知识和智慧。通读二十四史将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不过更重要的乃是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为这一切是创新的源泉。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成长的阶梯 发展的平台”,论述了如何看待自我发展的道路的问题,这之后虽说又给自己来了个定位,可并没有更明细的奋斗目标,不过提出“核心竞争力”与“差异化道路”及“塑造个人的品牌和形象”的理念是很不错的。对此虽未进行深一步的论述,不过我们的观点已很明确,一切的一切以此为中心!而最终的目的又在于自我成长和发展!仅此而已!

   有人提议,我们不但要总结过去,更要展望未来,而我想,低头看看脚下的路,仰头眺望前方的旗,也许对如何抉择会有所裨益;还有人号召,我们要进行阶段性战略反思,还要制定下一步实施策略,而我说,当明天变成今天时,梦想是否已成现实。我渴望这一天的到来,为了迎接他的到来,我在辛勤准备!

    注:朋友说王小波有篇《写给新的一年(1996)》,受其启发,我呢,借用这个标题,开始憧憬起自己新的一年来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470-287309.html

上一篇:年度总结
下一篇:兄弟来信
收藏 IP: .*| 热度|

1 柳东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