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思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pc

博文

侃 智 库

已有 3239 次阅读 2010-9-28 21:5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智库

      

 

——霍金说,地球只剩200

我说,地球的智商需提升

——手上无礼品,谨以此刚写完的博文送给倪氏家族上海大聚会

老二:倪鹏程  2010.9.27

 

智库是智能的“二元结构”

有里程碑意义,但历来智库

只偏袒社会科学而不关照

自然科学。

       近来谈论人才、智库的事多起来。有人说智库是国家的智商,这话有道理。一个在台后,一个在台前。拿美国来说,它到处穷兵赎武,其金融政策危及全球,它唯恐天下不乱,数十年一贯,难道同它那全球最为庞大的智库群的背后唆使无关么?好知库是有的,但这个世界乱哄哄,天灾人祸(归根到底为人祸)不断,说明我们这个星球的总体智商也不怎样,需提升。

       智库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有里程碑意义。这种智能上的“二元结构”是处理日益复杂问题的不二法门,它看得远,看得全面,有战略意义。但智库的设置有偏袒,为何智库只关照社会问题或社会科学,还没听说有自然科学的智库的。美国的智库里虽有研究能源、生命科学(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钢铁、有色金属(巴特尔纪念研究所),著名的蓝德公司也设有科学部,但看来也是研究科学行情、政策或提供决策咨询等等,而不是直接探究自然科学本身规律的。上海好像有个交叉科学研究所,有点那“意思”,详情不知。许多研究机构及大企业里设有策划、设计机构及研发中心,但远非是智库那种性质和水准,或可称“战术智库”而不是“战略智库”。

自然科学有还原与综合两种发展方式,

还原方式的内容局限(单一学科)

“一元结构”就解决问题综合方式

很复杂,需“二元结构”支撑

       社会科学的智库遍及全国,竟相博弈,而自然科学竟无智库,是何道理?自然科学有两种发展方式:还原与综合,就从这里说起。对还原性探索人们有种天然的势能,喜欢追根溯源,层层分解,因此方向也较明确。百年的科学实践说明还原性探索是科学发展的主流,且它总以科学家个人形式来完成。如“定律”什么的,都以个人名字命名,诺奖从来是给个人的。海量的论文都是个人发表,即使多人,名序很讲究,要体现个人份量,再说个人论文的数量同本人头衔、待遇、地位、甚至知识产权等密不可分。因此没有必要再搞“二元智能”,“一元”就行。至于说综合性探索就不一样,那是由分而合,逆势而上,要把众多“扩散力”拢络起来,要做更多的“功”,说雅一点就是要输入“负熵”才能达到综合的成效,困难自然要多得多。但请注意,综合同组合完全不同,要做区别。你看,几十年前的阿波罗登月之举,有120所大学,42万名科学家,400万人参加,够庞大的也够“综合”的了。但那不是“综合”而是“组合”,或叫“线性组合”。因为制造登月的各组件,如外壳、隔热片、发动机、仪表、燃料、仓内空气、食品、宇宙服等,均可由互不相干的专业的专家来完成,搞外壳的可完全不谙食品制造,搞发动机的可完全不懂宇宙服制造,各干各的就行,组合者只要有总体的组合技能就可以。所以说它是简单的组合,本质同还原性研究并无二致。但注意,另有一类科学,如社会科学、生命科学、地表科学(有这个名称吗?)就完全不同,那才是综合性科学,那才复杂呢,每门科学的各组成学科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如政治与经济之间,生理与解剖之间,海洋与气候之间等等),它们相互渗透,甚至融合在一起,孤立地考虑其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可能就是为什么40年前人类可登月,但至今连自身小毛病(如感冒)都解决不好,别说解决其它的病的原因所在。

       再如,作为集中体现社会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国家政府及其首脑来说,他们如只懂一门学科,那简直就是无知,如知其二三,仍知之甚少,唯通盘知晓并融会贯通所有社会科学学科知识,才算真正有知,才能执政合格!因此如想只凭“一元”智慧来达到通盘知晓的目的,根本不可能。因此“二元结构”就应运而生,这是个了不得的分工。有了智库,就可为政府的综合运畴提供全面的智能支撑,并为造就日理万机的卓越国家领导人成为现实!智库的出现,是人们思维方法的大改进,智能效率的大提高。

同样是综合性科学,为何社会

科学智库林立,而生命科学却

无智库,要为此鸣不平!

     但问题是,何以比社会科学复杂得多,综合性高得多,且关乎人类命运的生命科学领域却无智库建立。为此,要讲个道理,鸣个不平,但能否鸣得平天知道。

       首先来侃一下自然科学里的综合问题吧,这是关键。注意这里不是指组合或接合,这些都好解决,是指内部关系错综复杂的综合,这历来是需破解的难题。物理学里有四大力学的统一(即综合)问题,我不懂,据说很难,无人能解决。化学合成可说是综合作用,因此比化学分析难得多,比如合成胰岛素要比分解它难得多。这里特别要说说生命问题,大自然综合成生命谈何易!!这是地球上最难的综合,无与伦比。唯生命个体集地球上半数以上元素于一身,将那么多各千秋的元素联合在一起,为生命最优化结构的形成提供无限选择的余地。这些元素经40亿年(!)的排列与组合,适应与淘汰,精雕与细刻,最终以神奇手法创造出不同于固态、液态、气态和等离子态的“物质第5态”——液晶态为主体的结构选择。正是这种经千锤百炼设计得无比精巧的结构使它对物质、能量和信息有可能进行在其他物态中不可能进行的非常灵敏有效的综合利用,实际上就是把几乎所有常态下(不是极端状态)的数、理、化规律无间地“融合”在一起!以生命现象这样崭新的非线性综合规律表达出来。人(尤其是大脑)成为物质综合的最奥妙的形式。

     以上是生命个体而论。地球上已研究过的个体据说已达140万种,尚未研究的估计有500~3000万种,因此整个生态规律,也就是生命的综合规律,尚是个很大的未知数。个体依存于群体,群体复杂性是个体复杂性的基础,个体又是群体的映像(个体发育是群体演化的缩影),若弄不清大量生物之间的横向关系(生命多样性及其相互依存)及纵向关系(遗传多样性及生物进化)要想弄清生物个体复杂性恐怕是难以想象。以上说了一通是想说明,没有大量基础及实际知识的综合应用,注意是综合,是弄不清复杂生命现象的奥秘的。

问题还不光是由于生物本身的复杂性,还在于人类已把这个生命系统(包括地表系统)摧残的很糟。人们只关注生物中占绝对优势的物种——人自己,国内单是研究人关怀人的高等院校(医)至少百余所,医疗机构不计其数,而研究其它大量物种的高等院校恐不及其三分之一,且也都是直接为人类服务的物种(农、渔、林等)。至于开展生命科学全面综合探索的机构大概一个也没有,再怎么辩解,人类还是很自私很霸道的。尽管在2008年美国基金会出资推动分子结构与植物生态系统研究,让科学家共享信息,并创建国家生物医学网络(VIVO web)以鼓励合作。哈佛大学生物学专业学生搞了个协作网(open wetware)使全球共享细胞系、酶等技术信息,已拥有五大洲的2000名注册用户及6.5万网页。总之不同领域科学家都想进行合作,是好事一件,但他们似乎仍都属于还原性质的研究。用还原性方法研究综合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是不配套的低效的,所以在此希望建个智库,广纳世上贤士,全球携手合作对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全部基础科学来个大交叉,大综合该多好。

建生命科学智库!约法三章。

头章:理论大综合

智库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对现存生命科学的文献和理论进行大整理大综合。科学还原性探索的极盛时代已到转折点,而还原和综合并举的时代应拉开序幕。只还原而不综合,岂不成“无水之源”“无木本”?终究也弄不清事情真面目。所以这头章的“约法”就是要躺在前人的大量还原性研究基础上做综合的学问。综合就是多动脑少动手脚,虽说是“躺”,比站还费力呢,因综合的思维性比实践性要多,要纵横捭阖,统筹全局地想事情。

其次,培养通才,让知识流向“转向”,横向转向纵向

其次是培养对数、理、化、生(甚至天文地理)样样都精通而不是粗通的通才。这是对人类智能的重塑和突破。只靠不同科学的专家合作就远不及兼明的通才能解决问题。兼明越多效益越大!社会科学不是已证明了“全能的通才”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政治人物如只懂政治军事而不懂经济和自然科学,在战争年代尚可对付,到和平年代就犯错。现在的当政者如不懂自然科学,他就只会挟科学以令天下,拿几艘航母、几架F-22、几颗导弹什么的到处惹事生非,反之如兼明自然科学,就更懂得科学发展观,把偌大的国家治理得很可以。所以说来说去,其目的就要选拔尖子人才,可全球选拔,全球协作,闭门培训10~15年,让这些尖子们十八般武艺全精通之后,再披卦上阵,从而让生命科学的软实力、软威力大大显示出来,这比那些硬实力要强多!通才一点不神秘,可以造就!这不仅由于人的头脑无限潜力有待开发,还有方法问题。

在还原探索的时代,专业狭小,人的思维都是独立、分散、随机、缺少集体制约性,相互是横向的平等关系,科学的发现有很大偶然性,生命科学往往是在机遇中开辟自己前进的道路,然而这是条低效的道路(因而生命科学许多问题至今弄不清,永远弄不清)。而智库是有序的集体,相互除横向关系外,还有纵向的隶属关系,并同外围机构广泛联系。这一改“向”,非同小可,会给科学的综合探索带来很大驱动力。何以军令可调动千军万马,何以复杂的机体那么统一行动,何以政治体系可造就日理万机的领导人,都是隶属关系的威力。但在知识领域历来排斥这种关系。个人有至高无上的知识自主权,人们强调来往自由,回避相互制约,而且相互提防,保密,这对还原性探索是铁律,但对综合性探索是大忌。智库的建立就是要突破这一知识屏障,促使集体智慧通过纵向的隶属关系有序地向个体(通才)集中,而个体又体现集体,又大大高于集体,就像一级级政府向中央汇集信息那样,从而为造就日理万机的科学家成为可能。汇集大量知识于一身,这对科学的综合探索将会所向披靡。

再次,架越灵感的天桥,掀起头脑风暴

因此约法之三是在智库内的众多智星之间架起灵感的天桥。要求他们薄积厚发,注意,薄积厚发!当想到什么妙计就马上吹风扩散。我们知道创新思维常起源于一次偶然的灵感或顿悟,一沾上它就很快使人进入“状态”,经不懈努力,灵感最终成为创新成果,并获得奖励和荣誉,这是历来成功之士的必经之路。但成功之前是天机绝不可外泄的,有道高墙围着,这固然有竞争的积极意义,但无疑是一条低效之路。我记得原子理论的创建过程就是科学家相互保密,有了灵感决不外泄,生怕别人拔头筹,结果此论延绵十年之久才定论。历史上从“图像可以远距离传输”的灵感出现,最终到电视机问世,整整经历了半个世纪!爱因斯坦用了10年才宣布他的狭义相对论。总之十年磨一剑,速度太慢了,尽管现在科学家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自由交流,但还远远不够。建智库的目的就是要架起灵感的天桥,当你头脑里有锦囊妙计冒出,就要突破围城,马上扩散,形成思维的连锁反应(或称头脑风暴),产生大量的“思维中子”,击碎神秘的思维竖核,释放巨大的思维能量,从而大大缩短走向成功之路。好吧,现将此问题做一下“定量”分析,你也可把它当作一道初中数学题来做做试试。

假设智库里储备有100位通才,每位都兼容abcde 5个专业(这是关键),现将每个专业设想成一个驿站,意思是可从它那里发出和接收信息。那么对每位通才来说,在他们头脑里这5个驿站之间是畅通无阻的,很容易沟通起来。现有100位通才,那就有500个驿站,它们之间无疑也是通畅无阻的,相互间没有听不懂的专业语言。由此看来,每个驿站岂不就有499个信道与之相连?经计算(有兴趣请复算一下),在排除重复通道后,这500个驿站加起来就有12.42万条通道可以互相沟通!那么多通道,一旦当某一驿站突发灵感信息,经无障碍迅速扩散,会立即引起大规模思维连锁反应,通过反馈,又会产生大量“次级灵感”,这大规模的灵感之潮将会沿着优化选择和有序整合的道路,走向高效快速的解决问题。你可设想有100位全能的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坐在那里议事,那是什么情况?一样的高效嘛!反之,若每位智星知识狭隘,只懂一个专业,同样100人,其信息通道加起来才不到5千,且这100人中专业不同,驿站之间不会很通畅,造成信息阻滞,这都说明专业融合,知识兼容多重要。人类大脑正以其100多亿脑细胞(小驿站)及天文数字的神经纤维(通道)结合在一起,才产生了神奇的智慧,难道不足以借鉴和仿效?

霍金的警示是认真的,勿当耳边风

最近霍金的地球终结说引热论。霍金对人类无端消费而引发的生存危机提出凌厉的警告,说地球只剩20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研究报告也大致验证了霍金的预言是对的。别的不说,仅从生物学角度看,70%的植物,35%的无脊椎动物,37%的淡水鱼类,30%的两栖动物,28%的爬行动物,22%的哺乳类,12%的鸟类正遭受灭绝的威胁(以上由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中国项目主任解焱介绍)。地球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同时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当前物种丧失速度比人类干预前的自由灭绝要快100倍。

显然在整个自然界里,同样也无例外地遵循下面普适的规则,即还原(分解、消失)的倾向要比综合(进化、新生)的趋势强多得。在特定自然条件(如大量“碳增”)下,生物的灭绝(还原)显然比新物种的出现(综合)要快得多。经几十亿年好容易形成(综合成)的物种可在几十年或几年里灭绝(还原)。其实地表结构的情况也一样,崩塌、融化、沙化的过程远比新结构的形成为快,地表结构在逐步均质化。社会行为也不例外,你看,搞互争互斗,搞分裂易,搞团结、和谐、同舟共济要难!搞涣散人心的事易,搞凝集人心的事难。人心不齐,你争我斗,这也在客观上加速生态环境的恶化,加速大自然的还原过程。因此根据目前情况判断,生物最终还原到它原来的无机状态是难以回避的,其进程已开始。就目前来说,一个日益丧失其组成成员并变得残缺不全的生态网络在多大程度上可为生命科学的顺利发展提供完整的科学息,以致使生命现象成为永久难解之迷。所以说快些建个生命科学的智库!把“地球智商”再提升一步,这是人类延续(不是永续)生存的需要!是对一个正在丧失其研究对象的重大科学的拯救,也可说是对生命物质演化40亿年的伟大功绩的最后报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424-367929.html

上一篇: 婷婷玉立好,孜孜不倦更好
下一篇:致友人信
收藏 IP: .*| 热度|

1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0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