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霸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天生,一种是人为。天生的学霸有几分天才,霸气侧漏,想韬光养晦都不成。天才总是可遇不可求,我只在名家传记中读过。这类学霸我在现实中没有见过,这里只能存而不论。下面要说的是人为的学霸,他们拼尽全力,成功打造了学霸的人设。
在中学,学霸的存在就让周围的人有些不快,至少是紧张。学霸们有“天降大任于是人”的自觉,太拼、对自己太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卷。再加上学霸通常受老师宠爱,都让周围的人有压迫感。无法像学霸那样做事的人觉得,一个人努力会提高分数,所有人努力只是提高分数线。但学霸的霸气正来自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人人如此”从来不是符合现实的假设。
学霸有很多优点。例如目标明确、想法单纯、行事自律等,总之执行力很强。但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把勤奋视为美德,过于相信努力,简单地认为“大力出奇迹”,甚至还可能蔑视不那么努力的人。
学霸的习惯,在中学这种相对简单的环节相当有效,因为目标单一,就是提高考试成绩。到了大学,特别是研究生阶段,单纯努力的效果可能不那么明显了。进入职场,哪怕是最简单的职场就是学界,情况都远比中学时复杂。这时就需要转型了,解题家未必是好教授。学霸们如果缺乏自觉,难免要碰壁。
转型首先是目标的调整,过去是单一目标,而且往往是他人设定并且与周围的人相同。学界是多目标,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多个目标加以权衡和选择。高中时是单目标优化,学界需要多目标优化。其实是心态的调整。高中像冲刺,后面则是长跑。一时胜负没有过去重要,更需要长期规划,布局谋篇,才有可能日久见功。最主要可能还是评价准则的变化。过去是不计成本地看产出,学界需要看边界投入产出比,毕竟路很长,事很多,“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甚至一些基本范畴都不同,例如运气。中学时代确实有出于偶然性的运气,虽然学霸们的本事就是驯化偶然性。在学界,“运气也是精心设计和规划后的产物。”这是某位棒球队高管的名言。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教训。教训1是中学阶段想当学霸而不得,因此没有考取好大学。不具备天生学霸的智力因素,也不具备人为学霸的非智力因素。当然,也不至于是学渣。我觉得自己最像人为学霸要迟到博士阶段。博士阶段的学霸不再是解题家,而是论文写手。传闻我写着3篇论文、投着3篇论文、改着3篇论文。这个转为其实不准确,总共3篇,不是9篇。别人看我除了散步或跑步总是在工作,那只是因为我的消遣如读闲书写信都像工作,而不是像同学小朋友们打游戏看毛片。教训2是学霸没有及时转型。博士毕业后,我还是乐于当论文写手。毕竟人总有惰性,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不写论文是懒惰,不停地写也是。或许好不容易有了学霸人设,不舍得放弃。差不多用了五到十年才完成转型,然后就经常有好运气。
如此看来,没有当成学霸固然是悲剧,当上可能也是。这其实是人生的通例。用Oscar Wilde剧本Lady Windermere's Fan (1892) 的台词,There are only two tragedies in life: one is not getting what one wants, and the other is getting it. 或用George Bernard Shaw 剧本Man and Superman (1903)的台词,There are two tragedies in life. One is not to get your heart's desire. The other is to get it. 当学霸也不例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