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钱伟长学院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交流会上的发言

已有 4612 次阅读 2021-1-27 22:55 |个人分类:发言报道|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要早些离会去机场,所以先讲几句。按照我的理解,全程导师更接近传统意义上的导师,而学业导师是现代意义上的导师。传统意义上的导师,是学术专业化之前的产物。从林语堂、梁遇春等人的散文随笔中,我了解到,牛津大学的学生,被导师的烟斗熏了四年,就能写出牛津腔的典雅文章。那显然是人文专业的学生,而不会是数理专业更不会是工程专业。

 

用华夏古人的术语,全程导师接近所谓“人师”,而学业导师更像“经师”。在华夏教育传统中,“人师”高于“经师”,所谓“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人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要成为“人师”,首先有地位上的优势,“天地君亲师”;德要配位,因此也有道德上的优势;当然也有知识上优势,推测还有经济上的优势。

 

有专业化分工以后,“经师”占了支配地位。教师对学生只是在某些专业知识方面有优势。“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而且“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道德上、地位上、经济上,导师对学生都未必再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多数学生未必羡慕导师们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

 

在这种大背景下,如何当“全程导师”?我非常困惑。虽然是老教师,但遇到了新问题,全程导师过去从来没有当过,没有经验可交流。在这里只是提出问题,说出困惑,并没有答案。最主要的问题是,并非学生遇到的问题都能有指导意见。有些与学业有关的,或许有经验和教训可以分享;除此之外,对社会的理解未必比学生深入,更未必正确。更实际的问题还有,并没有抓手来指导学生。约学生谈话或吃饭,到底对学生有多大帮助?会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我一直觉得,教师是专业人士,类似于医生或者律师。专业人士的特点是等顾客上门,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不是主动找顾客。所以名医坐堂,而主动找患者的很可能是卖假药。教师也如此。所谓“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连孔夫子都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不主动,圣人也没有办法。所以,全程导师能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学生主动来咨询。

 

顺便一提,我个人不认为全程导师可以邀请学生参加课题组的活动,或者主动介绍自己的专业。这有些“不公平竞争”的意味。全程导师是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而不是帮助自己的专业吸引学生。


我能想到的建议,就是从学生入学起,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观念,教师是种资源。大学里多数教师,不同于学生在中小学遇到的教师,不再具有管理者领导者的主动介入角色。大学教师只是种资源,与学校的实验室和图书馆类似。学会利用资源是大学生的重要一课。但如何利用教师这种资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附记:去年底参加《钱伟长学院召开本科生全程导师工作交流会暨专项监督推进会(官网版)。会上有上述即席发言。发言后还有些讨论。间隔时间有些长,文字上可能有出入。我的发言引起不少到会者的共鸣。或许也有些带偏了主题,有经验的也不好意思介绍了。不过,后来钱伟长学院专门约全程导师书面介绍经验,我没有响应。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也召开全程导师工作交流会,我没有参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69309.html

上一篇:青岛小珠山
下一篇:深圳欢乐海岸重游新拍
收藏 IP: 101.80.97.*| 热度|

9 郑永军 史晓雷 郭战胜 张晓良 吴斌 王安良 李明阳 夏炎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