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缘巧合看到本振动教材的初稿。虽然只限于线性振动,也是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材。就是我特别推崇的专著教材化,教材专著化。
该书涉及的一些问题,我在近三十年前教机械振动课时也考虑过。不过,我的思考都是浅尝辄止,虽然当时也发表了几篇教学小品。正如朱照宣先生给我导师刘延柱教授的信上说, “他原先文章都有小创造”。小到什么程度?估计可以做为一道新的习题。事实上,我确实在《力学与实践》的“小问题”栏目里发表过一篇退稿的改写。当然,这也没有什么可惭愧。务实的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再小,也聊胜于无。
但换个角度,还是要反省。为什么乐于思考的人,思考得却不够深入?反省的结果,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其一,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对问题工程背景的理解。这样,思考的问题来自文献主要是书本,思考的范围也限于文献。“纸上得来终觉浅”。对问题的认识不精准,对解答的要求也不明晰。
其二,研究手段比较单一。都是手工推公式,很少用计算机,也几乎不做实验。实验还是能留下深刻印象。当助教带本科生时做共振实验,有偏心质量的电机激励简支梁。可能是由于两端约束处的间隙而有了非线性,结果有很明显的跳跃现象。但当时我不知道,主讲老师也不知道。后来看非线性振动书时,就想到那个实验。即使是线性振动,也要求解代数方程算频率,自由度稍多些就束手无策了。
其三,缺乏讨论交流的环境。至少对于初学者,有人提出问题,有人可以请教,都会有助于思考的深入。当时自己看看书,想想问题,似乎也挺开心。但事后回顾,这确实是种有益无害的消遣,但并不是种有效地掌握和产生知识的方式。
肯定还有其他原因,但我喜欢“三”,“三生万物”。也就不求深入了,就此打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