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62年北大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毕业,分配到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中心气象台,1972年又转业到天津市气象台和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一直从事天气预报实践和天气预报研究工作。
有人也许要问,你既不是科学院也不是地震局的人,隔着行了,怎麽搞起地震预报研究来啦?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回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说起。地震发生后,我受天津市政府委派,奔赴唐山震区考察发震前后有无气象异常的使命。当时就气象观测记录来讲,发现唐山和昌黎两个测站80厘米深地温日变化,临震前4天分别突升1.1℃和1.2℃的事实。然而,这绝非是偶然,通常情况下,80厘米地温日变化,多在0.4℃以内上下摆动。该事实披露后,立即引起社会媒体的关注,天津日报、中国气象报和新华社内参都分别予以了报道,国家地震局把我研究的一些主要图表,编录在唐山大地震一书。
从那时起,我就深刻的意识到,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和其珍贵的资料信息是无价的。它极大的激励我暗下决心,要和地震预报研究打一场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仅就我个人的一些研究表明,何止一个唐山地震临震前有地温突升现象,已知邢台地震、渤海地震和海城地震临震前数天都有地温、气温明显增温现象。30多年前,郑煕铭研究员对国内外一些震例信息的搜集,也指出了一些震例在临震前都有地温、水温的明显增温现象。临震前地温的突增现象,很可能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这无疑,都会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兴趣。
另外,我热爱气象事业,一定程度上我熟悉天气学预报理论,具有较丰富的天气预报的实践经验。多年来,积累了一些跟自然打交道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不仅对天气学预报理论、天气预报实践,而且对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地球构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应用,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
因而,能够能动地提出了大气能量锋带与地震能量锋带的分析、类比,并且指出,由于在发震前,孕震过程中,必然会伴有地震能量锋带的发育、生长和形成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揭示出了地震可能的发生机制,这实在是颇具新意的一件事情。
天气预报由于牢牢抓住了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而获得了成功。地震预报也必须通过牢牢抓住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方能达到其预报的目的。这就为寻找打开地震预报大门的钥匙,为突破地震预报难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多年来,通过我对地震成因、地震发生机制和地震预报问题研究过程的一些思路和感受。使我深刻的感悟到,虽然遇到了地震成因、地震发生机制和地震预报这个关系到人类福祉命运的世界科学难题的挑战,我们绝不能够总是畏缩不前,被它所征服、所吓倒。必须要有足够的的勇气和胆略,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否则,我们就永远不要想征服它、攻克它。尽管,在我研发的道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拦路虎。首先,在当今地震预报还不过关的情况下,很少有直接的,成熟的参考资料作为依据。其次,现在仍处在国内外地震不可预报论的一片呐喊声中。再有,我已年近八旬,且患脑血栓后遗症。长期以来,经过不断地探索研究,绝大部分有关地震预报研究方面的文章,是在我退休以后,特别是在2008年脑中风以后完成的。至今,研究文章中心内容是;对地震不可预报论逐条地进行了有力的批驳,对地震预报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证。
以上,就是我之所以要搞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理由。绝不是我个人的随心所欲,也不是我个人的兴趣偏好,而是历史的机遇、历史的抉择和命运的注定。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下一个专题介绍大气能量锋带与地震能量锋带的分析、类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90132-853260.html
上一篇:
地震预报须跟踪、监测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辛宝恒下一篇:
辛宝恒对地震预报研究的视频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