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预报的角度考虑,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地震,在地震前孕震过程中,随着板块之间挤压、错动的加剧,在交界面内必然会同时产生出大量的热量,也必然会有部分热量上窜泄漏到地表以外。这无论在理论上或是实践上,都已得到了证实。在孕震过程中,炽热的交界面内岩石介质与两旁的岩石介质的膨胀系数形成了巨大的差异,也就是形成了巨大的爆破力。在巨大的挤压、错动和爆破力的共同作用下,沿膨胀系数对比最大处,就有可能触发地震的发生。该膨胀系数对比最大处,也就是震源深度所处的位置。沿交界面内其它一些膨胀系数对比较大处,也为后来的余震发生埋下了祸患。
笔者把炽热的交界面与两旁岩石介质的巨大的温度差异,称之为“地震能量锋带”。显然,在地震能量锋带形成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交界面内有大量的热量产生和释放的过程。
因而,如何跟踪、监测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地热变化、地热释放),就成为能否突破地震预报难关的关键所在。由于牢牢抓住地热变化、地热释放这个主题,就绕开了地质构造和孕震过程复杂性和不可知性的缠绕,而使得地震预报如同天气预报牢牢抓住了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一样,使得地震预报也成为可能。为了跟踪、监测地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地热变化、地热释放),笔者积极倡导组建地温观测网与卫星相结合的地热监测系统。再配合地电、地磁和动物异常等观测项目,共同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监测网,是探测地震活动的当务之急。再说,已有学着应用NCEP再分析提供了临震前地震能量锋带踪迹观测上的证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90132-852059.html
上一篇:
(二)大气能量锋带与地震能量锋带分析类比 文/辛宝恆下一篇:
(一)为什么我要搞地震预报研究? 文/辛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