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441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j44102

博文

辛宝恒对自然灾害预报研究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已有 2977 次阅读 2015-5-24 15:47 |个人分类:科学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预报, 天气预报, 海上大风, 地温观测网

1962年北大地球物理系大气物理专业毕业,分配到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中心气象台,1972年转业到天津市气象台和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1995年退休。

先后对台风暴雨、大气能量学、海上大风预报的研究和至今仍对地震预报新方法、新思路的探索研究,其涵盖内容均属自然灾害预报研究范畴,曾著有<黄海渤海大风概论》一书,发表有关气象、地震研究文章百余篇。

对自然灾害预报研究历程近半个世纪的回顾和反思,其目的是以抛砖引玉方式,期盼有志之士,能有所借鉴、有所启迪。从而达到发扬光大之目地。

特别是对海上大风预报的研究和地震预报新方法、新思路的研究,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一定的影响。

对海上大风预报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期,止于90年代中期。,

在创建渤海风场推算模式中,

不仅较好的吸收和借鉴了国外同类模式的做法,而且还做了如下的考虑和改进;考虑到当风场掠过海岸线时,风场会受到海陆下垫面粗糙度动力影响,还会受到海陆下垫面随季节、日变化等不同的热力影响,把动力影响看为固定的扰动因素,把热力影响作为随机因素来分别进行处理,然后再叠加得到总的推算结果。由于采取分两步处理方法,能较好的反映出风场掠过海岸线时真实的物理过程。使得总的推算结果与海上风场变化实况,有着相当好的吻合。该是颇具新意的一种举措,较国外同类推算模式有着较大的改进和提高。经过天津市气象台多年预报实践的检验,使得不同风向下,渤海大风强度预报、风暴潮增水实验预报的准确率,都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为此,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对“风场推算模式”,又进行了拓展和改进,发表了推广应用论文。我国沿海一些省市气象台,都仿照此类模式,建立起自己管辖海域风场推算模式,北方三省一市(辽宁、河北、山东和天津市)海上大风联防协作组织,把此推算模式列为重要参考文献。由于《黄海渤海大风概论》一书,既注重理论,又兼顾实际应用,深受广大海员、海上生产作业人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等青睐和厚爱,至今,此书下载量是出版量的两倍之多。天津市科委把《黄海渤海大风概论》一书,以2010年最新科技成果的形式推荐到国家科技成果库。可能由于历史的一些原因,在海上大风预报研究过程中,不懂得也没有想到还有申请奖励一事。因而,该研究项目至今,未参加过任何的评奖活动。当时只想到,由于一些天气转折过程的复杂性,海上的一些偶发性大风过程还预报不出,一些海难事故还时有发生。一想到这些,心中便很沉痛,悠然会产生出一股子干劲。越发感到,努力提高海上大风预报研究水平,尽力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是海洋气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如今,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被大家有所认可,心中感到很愉悦。

对地震预报问题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止于2015年,历经39年之多。可能由于算跨行业,又是自选项目,在长达近40年的研究过程中,没得到过国家一分钱的专项补贴。尽管如此,经过不断的探索研究,对地震预报新方法、新思路的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看来,少花钱不花钱也能办大事。丝毫没感到有任何的怨气,反而倍感自豪。按着对地震预报研究过程的沿革和思路,可划分以下三个标志性不同时段;

1、1976-2008年,临震前地温突升现象研究:唐山地震发生后,笔者受天津市政府委派,奔赴唐山震区考察发震前后,有无气象异常的使命。当时就发现,唐山和昌黎两个测站的80厘米深地温日变化,分别突升1.1℃和1.2℃的事实(通常多在0.4℃以内摆动)。该可认为是重要科学事实的发现,又通过对地震前地温突升现象研究,揭示出地震前地温突升现象很可能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这就为组建地温观测网和卫星相结合的地热监测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2008-2012年,如何获取地震前地温观测信息的研究:已知,中国大陆内部的地震活动断层纵横交错有数百条,要挑选出未来要发震的那条断层也绝非是易事。只有建立起足够密集的地温观测网,方能扑捉到地震活动的踪迹。组建地温观测网就是要把中国当前2800个气象台站、数万个无人气象站、1400个地震台站和无数个地震群测点,都要统一增设80厘米以下深地温观测项目,并且要纳入到地震监测网来。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地震活动,需要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才能显出本身的优势。80厘米以下深地温观测,基本上摆脱了地表以上自然变化的影响,卫星从周围复杂多变的图像中转移到有地温突昇的上空中来。两者结合,相互印证和优势互补,有可能打开地震无法预报的局面。

3、2012-2015年5月,地震预报制作过程的研究:

通过地震活动能量锋带分析研究和论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揭示出发震前孕震过程中,由于在交界面内有大量热量产生,必然会产生出巨大的爆破力,也必然伴有地震能量锋带的生长、发育和形成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地壳板块之间巨大的挤压、错动和爆破力共同作用下,沿膨胀系数对比最大处,就有可能触发火山的爆发和地震的发生。从而,揭示出地震发生的可能机制。得出,地震预报必须跟踪、监测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方能达到达到预报目的。这就为突破地震预报难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积极倡导组建“地温观测网和卫星相结合的地热监测系统”,用来跟踪、监测地震活动断层的地热变化、地热释放,寻找出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再配合地电、地磁和动物异常等观测项目,而做出具体的地震预报。

明确指出,该具中国特色的“地震监测网”,无需太大的投资,都是当前我国现有的潜在的资源优势,只要政府主管部门出来人组织协调就是了。该项目很可能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的工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90132-892791.html

上一篇:辛宝恒对大气能量锋带的诠释
下一篇:辛宝恒对“渤海近海风场推算模式”创建过程的回顾和展望
收藏 IP: 221.198.231.*| 热度|

4 杨正瓴 檀成龙 梁光河 樊晓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6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