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4410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j44102

博文

(三)组建地温观测网与卫星相结合的地热监测系统 文/辛宝恒

已有 2104 次阅读 2014-12-17 10:4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地震预报的角度考虑,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地震,在孕震过程中,都要经过地震能量带的发育、生长和形成这一不可逾越的过程。如何跟踪、监测地震能量锋带踪迹就成为能否突破地震预报关键所在。由于在地震能量锋带形成过程中,同时会在交界面内产生出大量的热量的过程。必然会有部分热量上窜并逃逸到地表以外,这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已得到了证实。因而,为组建地温观测网与卫星相结合地热监测系统,来跟踪、监测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积极倡导组建地温观测网与卫星热红外遥感相结合地热监测系统,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的放矢。 组建地温观测网,就是要把我国当前的2800个气象台站,1400个地震台站,和散布在我国大陆内部的数万个无人气象站以及无数个地震群测点,都要统一增设80厘米深地温观测项目,并且统一纳入到地震监测网来,很容易做到资料观测、资料传输和资料处理的自动化完善地步.这是探测地震活动的客观需要,已知,我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断层,纵横交错有数百条,要想挑选出未来发震的那条断层也绝非是易事.只有建立起足够密集的地温观测网,方能扑捉到地震活动的踪迹. 卫星探测地震活动需要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方显出本身的优势.这是因为天气变化和地震活动不是来自同一个能源,近地表到处都充斥着一些虚假的热红外异常的信息,需要地温观测网提供观测证据.卫星与地温观测网相结合可以做到,相互印证、优势互补,这可大大的降低地震预报的空报和漏报率,有可能打开地震无法预报的局面. 该地热监测系统还具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80厘米深地温观测,基本上摆脱了地表以上自然变化的影响。二是卫星热红外遥感从周围复杂多变的图像中,转移到有地温突升的上空来,而找到了自己的重点监测范围和目标。 地温观测网与卫星相结合的地热监测系统,再配合地电、地磁以及动物异常等观测项目共同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监测网,是探测地震活动的当务之急。该项目无需太大的投资,而都是我国当前潜在的资源优势,只要政府主管部门,出来人组织协调就是了.该项目很可能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的项目工程,丝毫不亚于三峡大坝、南水北调和治理沙漠化工程逊色. 由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来看,天气预报员紧紧盯住天气图上的高空槽线和地面冷锋的动态,也就是大气能量锋带的踪迹,再根据据卫星和雷达探测到的天气实况演变,而做出具体的天气预报。由此,可清晰的看出,在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中,并没有涉及到引起冷、暖空气运动的原因,也没涉及到云、雨生成的微物理过程以及天气系统复杂的演变过程。 地震预报的制作过程该是怎样的呢?我坚持认为,可通过地温观测网与卫星相结合的地热监测系统,对活动断层的地热变化、地热释放来进行跟踪、监测,寻找出地震能量锋带的踪迹。再根据地电、地磁以及动物异常反应等,而做出具体的地震预报。由此,也可清晰的看出,在地震预报的制作过程中,并没有触碰到引起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也没触碰到板块之间交界面内挤压、错动等一系列复杂的微物理演变过程。 因此,地震预报通过牢牢抓住地震能量锋带踪迹,就如同天气预报牢牢抓住大气能量锋带踪迹一样,各自绕开了天气过程演变的复杂性和孕震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地震预报也成为可能.从而,有力地戳穿了,地震不可预报论反复强调的是;由于孕震过程的复杂性,而使得地震不可预报的谬误。 不管别人对此如何评说,当前对地震成因、地震发生机制和地震预报的研究,已足够让人顿时眼前一亮的感觉,似乎在黑暗中看见了一缕耀眼的曙光,动摇了千百年来,人类前赴后继一直未能攻克的这个世界科学难题的根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90132-851709.html

上一篇:(二)大气能量锋带与地震能量锋带分析类比 文/辛宝恆
下一篇:(二)大气能量锋带与地震能量锋带分析类比 文/辛宝恆
收藏 IP: 125.37.94.*| 热度|

2 李小文 SongShuYeY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