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比较高水平的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不经修改而直接接受发表的机会是很低的。在我已经发表的近百篇论文中,只有两三篇能够如此幸运。大多数情况下,都要进行较大或较根本性的修改。能有修改的机会,最终一般都能够顺利发表。当然在不少的情况下,尤其是近年各杂志的门槛越来越高而编委动辄拒稿的趋势下,修改的机会还是要通过与学术编委或职业编委的再三交涉才能争取到。这样的交涉和争取要讲一点技巧,英文的写作能力也要有一定的功力。然而,这样的争取过程一点也不特殊,而且归根结底还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据我了解,国际上一些相当有影响有成就的学者也多有类似的据理力争的经历。就算是超一流的顶尖科学家,尽管投稿时常常受到编委较多的特别关爱,但同样有滑铁卢甚至被直接拒稿的时候。因此,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前提下,作者一定要学会并敢于向编委据理力争。在一个领域内做的时间较长并累积到足够的信誉,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甚至成为大部分同行的朋友,自然也更容易得到编委和审稿人的尊重和支持。在新领域内发表第一篇论文,相对难度也大一些。相反,过去在同一领域内有所建树,再发表新的论著也会容易些。如果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仅较难建立学术声誉,发表的论文受到的质疑和责难也无可避免会多得多。在我个人的经历中,经修改后仍被拒稿的机会也是很小的,可以说是比直接接受发表还小。因此,在修改论文时如何回应审稿人的批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上一期的《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该杂志的职业编辑写了一篇《如何进行逐点回应》(Making your point-by-point)的社论介绍如何逐点回应审稿人的意见(http://www.nature.com/nsmb/journal/v17/n4/full/nsmb0410-389.html),并提出四要(要切题不必长篇大论、要客观、要适当补做实验、要保持数据完整性不要截留重要的数据)四不要(不要自吹、不要抬出名人压编委、不要贬低审稿人、不要用“贵刊已发表的论文更不如本文”作抗辩)的建议,我认为写得不错。现在我利用再次负责监考的时间,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修改论文时需要十分注意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