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之以明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shu TopLiuChao@Gmail.com

博文

琴风与鸡蛋

已有 2247 次阅读 2011-5-3 23:31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无锡如此人杰地灵,文化悠久,毗邻苏扬的地方,其琴脉在文革中毁灭殆尽,八十年代时全市懂琴者寥寥无几,84年祝世匡老先生等组织雅集,成立琴会困难重重;吴炯先生现在都为八十年代祝先生无论风雨骑车到他家上课感动,而今天无锡市区有吴炯先生等人在无锡古琴研究会授琴传艺。琴会成立于2004年,在祝老先生等老一辈琴家的亲切指导下和同仁的发奋中逐渐状大,每两周一次的周末雅集坚持了五年达百次,虽然仍有困难,但是总比“84年时祝老师面对的小的多”,吴老师总是拿这句话来为勉励同道。在无锡琴会成立的前一年,北京大学琴社在贾大师兄的辛苦筹备下也成立了,这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琴社,随后清华、师大和南大等纷纷成立琴社,不过至今无锡的高等学校还没有一个琴社,看起来琴的普及和知名度在无锡与昆明差不多,虽然前者历来是江南文化重镇,后者则是独立于边陲。

吴炯老师琴风受吴文光先生影响最大,琴会题词落款即为“文光”。吴老师在某新闻研究所任职,对当地文化很有研究,《发现无锡》即是他的大作,没有在上北广漂泊的当地琴人几乎都是地方史的学者,非常关心当地百年来名人雅士、风土人情、时事变迁,如刘彦忠老师、关崇煌先生、丁承运先生、熊开华先生、李文中先生等人,自古士就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中坚力量,至今在一些乡下乡绅族长的话语权还是强于法庭的。吴老师谈了很久小小无锡的百年历史,说到当今无不遗憾,还好事情总是在不断起伏发展的,没有不可救药的末法时代,也没有独一无二的盛世。

吴先生琴学研究既以琴风为长,又对细节把握很深,对一些基本原则很有见解,或者说是非常传统于某些流派与师承。从吟猱说起,每家每人对于这个细节都有不同的理解与操作非常普遍。不过吴对其的论述提醒了我,不过是很容易理解的,今人的操琴细节的不同,乃是源于流派于师承,极少是因创新,那么记录先贤琴思的琴谱必然也是有差异的,如某琴谱说,猱为大吟,是左右的来回,而某说猱为震荡,是单方向的,只上猱或下猱;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当有人以古谱或当代的教科书为据说某某需这样这样为妙,其实他或她应该加个前提,某派某人是这样认为的。

然而,此时又遇到另外一个问题,琴是否有普适的原则?在操作、曲谱、曲风、曲心等方面。从小处说起,至今亲历的对“进复”终点位置的解释有三。一、到相邻的最近的音位;二、到相邻的最近的几个音位,具体相隔几个,由曲谱所定,由弹琴者所定;三、进复一段距离,如拇指长或9徽到10徽长或演奏者所愿意的位置,很是自由。有人认为看师承不同和琴人自己的感觉,吴先生认为必须到确定的音位,就是普适的原则,若不到确定的单位,与撞等岂不相近?有例为证,也是流派的差异的体现,曾有川人向吴老师学习吴门琴韵的《平沙落雁》,川人完全按照吴文光先生的打谱来做,但是总是不一样,少了什么东西,吴炯老师在看过川人弹琴后很快就知道原因是什么,指法系统不一样,若没有老师亲授,外人很难完全模仿某一派的,即使有录像,视频总是失真和局部的。很明显,这又回到了流派的问题上,鸡生蛋耶?蛋生鸡耶?当然也有第三种选择,拿风格和流派来演示自己的不精和无知或狂亦狷。

这并不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或者说是无聊的,不过对于我等年幼的初学者,在没有流派之隔的当今来说,多交流总是好的,总有适合的自己的菜,自己的曲,自己的人。先贤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并不是旅游,而是与人交流,与物接触,与天地移情。坦诚地,不耻上问地、细心认真地观察与思考比读书,比偶得,比回溯文献要来得多快好省。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趁自己没有名气,腹中还有大量的空间和草包有待填充,习气还不重的时候,可以谦虚地向人请教,不亦乐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119-440098.html

上一篇:好物
下一篇:我的核磁管帽原来不是聚四氟做的
收藏 IP: 210.76.202.*|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