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馆效益测度始终是个难题,当前环境下尤其困难。笔者进行过粗略的文献检索,未发现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图书馆效益,通常意义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当前,因为图书馆是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机构等原因,经济效益变得更加模糊。社会效益观测点多是定性的,难以说清楚。实践中,所谓图书馆效益,更多的是指图书馆服务效益。本文讨论的是图书馆服务效益测度。
图书馆的目标管理,图书馆的科研项目等,会涉及图书馆效益评估问题,其中多为定性的描述性语言,但又必须有点定量的成分,“憋”出几个数字试图说明点问题,往往效果甚微。
笔者了解某省的区域图书馆共享服务项目,关于共享服务效益定了一些硬性的指标为目标,比如办证率要达到多少,纸质图书文献传递量要达到多少册,实际验收时,发现缺乏实际意义。某项目采用了统一检索与服务平台,委托该平台服务商采集了一组较为翔实的数据,笔者认为有一定说服力。然而,评审组长(某985高校馆长),对此不屑一顾,“直言不讳”其是“编”出来的。事实上,据笔者的了解,这组数据是相对真实可靠的,因为笔者曾试验性地体验过该平台的统计功能,并与该平台服务商相关人员有过一些交流。
图书馆效益测度基本观测点包括:纸质馆藏利用率、数字资源下载量、用户满意率、到馆率等等。理论上来说,可以取得一些数据,但数据往往缺乏说服力,信度和效度均不尽人意。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有统计模块,不同的统计口径,结果是有差别的,甚至差别很大。各馆均有自身的“个性”,横向比较困难,即便是采用同一家公司开发的系统。纸质馆藏量逐年增长,但纸质馆藏的利用率逐年递减,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实际。但是,递减幅度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是较为合理的,难以明了。数字资源下载量,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少则数种,多则成上百种,“有效数字”难以取得。用户满意率,发个调查问卷,回收过来的结果通常是满意的不得了。到馆率,当前的到馆率整体不那么乐观(网络环境好,数字图书馆分流了部分用户),而且不少图书馆开设专门的自修室,自修人次占的比例不低。纸质馆藏利用率,当前本身不好测度,传统的方法是统计馆藏的被借阅情况,而当前流通阅览一体化,有不少图书的利用方式只是阅览。数字资源下载量也有同样问题,有些资源下载了并不见得看了,有些资源浏览了但不下载,如此等等。
重视图书馆效益,重视“投入”与“产出”或者说“输入”与“输出”,天经地义。笔者关注图书馆评估研究也算有些日子,回答起现实问题来真是“捉襟见肘”。笔者期待学者先进传经送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