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老子的人生哲学

已有 2063 次阅读 2023-8-5 13:24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陈鼓应,白奚著. 老子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243-274.(注:该书第九章)

    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格外关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普遍特点,老子哲学也不例外。老子关于社会政治与人生的思想就是他的人道观。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天道观(道论)的建立乃是出于人道观的需要,为其提供形而上的依据和论证,因为天道观(道论)必须要向形而下的领域落实:落实到社会政治的层面便是其社会政治学说,落实到人生的层面便是其人生哲学。作为域中“四大”(道、天、地、人)之一的人,通过天和地这两个中介,与大道相通并效法大道之自然,因而老子的理想人格即是大道的品格在人生领域的体现,其生活态度乃是自然主义的态度,作为这种生活态度之具体化的养生之道、修身之道与处世之道,亦完全与自然主义的基本精神契合。

    养生之道。人生哲学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对答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老子的养生之道与世俗之人截然不同。世俗之人皆注重享受,尽量去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老子把此种行为成为“益生”(纵欲贪生)、“厚生”(奉养过度)。老子认为只有极少数人(约十分之一)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养生之道。通过对世俗之人“益生”“厚生”的错误做法的反思,老子提出了以恬淡寡欲、清净质朴、纯任自然为主旨的独特的养生之道。老子对于生命所持是一种自然主义态度:生不足喜,不以货利声色厚之益之;死不足悲,不因恐惧死亡而惶惶不可终日;生死不能动其心,外物不能害其生。老子的“深根固柢”,即适其自然之性,顺其自然之理以养生,厚藏根基,培蓄能量,充实生命力,如此则可益寿延年,长生久视。

    修身之道。人生哲学不仅要解决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从而为人生提供一种生活的指导。这种生活的指导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为主体内在的道德与性情修养,即修身之道;对外则是应付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方法,即处世之道。注重修身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儒家的道德修养学说以伦理为重心和目标。老子开创并代表到家学说则提供了与儒家迥然不同的修身之道,这种修身之道以自然为重心和目标,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性情修养,都是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贯穿了自然主义的精神。老子的修身之道,具体来说有如下四端:(1)“见素抱朴”。“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老子针对当时社会的道德状况提出的,是一种矫正时弊的自我修养方法。老子主张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取舍之间,清楚第表明了老子“见素抱朴”、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朴”之所以贵,就在于它符合自然,体现了自然。向真朴的自然之性复归,是老子修身之道的最终目标,也是人类永远要为之努力的目标。(2)“复归于婴儿”。婴儿象征着纯真,老子认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其内心就如婴儿般纯洁天真。(3)“致虚守静”。修身之道,说到底乃是修心之道,因而使心达到或处于何种状态,便是修身之道的关键。“致虚守静”是一种总体上的指导,在实际操作上,还须化为一些具体的方法。首先是“少私寡欲”,其次是“知足知止”,再次是“绝巧弃智”。(4)“玄同”的境界。经过前三种修身功夫,即可达理想的人生境界,老子称其为“玄同”:磨去锋芒,消解纷扰,含敛光耀,混同尘世。达到“玄同”境界的体道之士所具之德,老子称之为“玄德”。

    处世之道。作为生活的指导的人生哲学,不仅要为人们进行自我的道德与性情修养提供原则和方法的指导,而且还要为个体的存在作出社会定位,回答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应付社会,即如何处世的问题。修身与处世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因而,内在的修身之道向外展现,便是处世之道。在老子的人生哲学中,这一原则便是自然的原则。老子的处世之道,具体来讲有如下四端:(1)柔退不争。“上善”之人处世好像水一样。水最显著的特征和作用是:柔弱,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事物了;谦下,甘愿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不争,它善于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之相争。水是最自然的,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人类的行为应该向水学习,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2)虚怀若谷。江海以其“善下”而为天下众水之所汇归,此即“不争之德”,故能成为“百谷王”。若以“术”论之,可谓“争”在其中。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老子这种无争之名而有争之实的“不争之德”,并不是有心去争,并不是刻意去争,而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而结果。(3)与人为善。老子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不计得失,不与人结怨。老子认为,天道是没有偏爱的,但总是站到善人一边,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善人的行为符合天道。老子还提出了另一个消解纠纷的方法,那就是“报怨以德”。天生万物,虽有良莠不齐,但皆各有其用。(4)“功遂身退”。冲虚不盈是大道的特性,唯有保持冲虚不盈,方能去故更新,永保旺盛的生命力,发挥永不穷尽的创造作用。据此,“功遂身退”之“退”的结果,实质上乃是一种“进”,是摆脱已有之成功的拘束,走向更远大的前程,再建新的功业。“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天之道”就是“法自然”。因而,老子“功遂身退”的思想,乃是“道法自然”的必然结果,体现了自然主义的基本精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97941.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482期 20230804)
下一篇:洪水围困涿州图书仓库引发的思考
收藏 IP: 114.237.25.*| 热度|

13 尤明庆 彭真明 许培扬 郑永军 焦飞 范振英 王成玉 朱晓刚 武夷山 王从彦 宁利中 孙颉 崔锦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