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圕人堂专题征文选刊
关于图书馆和图书馆员未来的一些思考
邱葵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前几天,在圕人堂的讨论中,群友“如果有天堂”提出:“图书馆员需要经常性地找些办法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显然间接的证明本身的价值就是问题,或者这个群体的工作价值被公认的程度还很有限。我们经常批判网络时代“图书馆消亡论”,当然必须批判——这是在威胁图书馆员群体的生存,但我们是不是要反思,“图书馆消亡论”是不是也真的道出了某些事实?”
虽然我对他的需要批判“图书馆消亡论”的说法有保留意见,因为图书馆这一行是否消亡是不受我们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主观意志转移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从业人员,就认为图书馆是火红的、永远的事业,而自己正在迈步在建设世界一流图书馆的康庄大道上。
他的一席话道出了我一直比较关切的问题:尽管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对图书馆投入的不足,所以近年来的图书馆建设的蓬勃发展给人一种图书馆是朝阳事业的感觉,另外作为图书馆从业人员,我们也希望这种荣景能够持续,因为这不但涉及到我们个人的职业前途,甚至还关系到图书馆这一职业能维持多久的问题,但现在的图书馆是不是正面临潜在的危机呢?
尽管我不喜欢什么都拿美国作为例子,但大家也千万别沉湎在五千年文明对两百年历史这种迷魂汤里。美国在一些现代的事物上历史比中国要长的多,第一个由公共税收运作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是在1833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出现的。我没有考证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是什么时候建立的,但梁启超在海外流亡时,见欧洲公共图书馆遍及社区,曾大为感慨。可见在1918年左右,公共图书馆在中国即使存在,也是很稀罕的东西,所以拿目前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情况来看看图书馆的未来不失为一种办法。
在最新的2016年Pew Research Center 的报告,来图书馆使用传统服务的人,比如借纸本书、看书等,是在逐年地减少。和2012年的比较,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http://www.pewinternet.org/2016/09/09/library-usage-and-engagement/ 同时,来图书馆听讲座、和人开会、使用3D打印机等的人却是在增加中,见下图:
同时,在我之前研究中也发现:最近几十年的美国高校图书馆从业人数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95,665人降至2012年的85,752,而且这个趋势仍在继续。尽管这两组数据中前者说的是公共馆,后者是高校馆,但从我自己的观察中可以确定,美国图书馆的传统功能的使用在减少,而且从业人员也在减低。
这些现象不由使人想到:首先,未来是不是还有我们现在定义中的图书馆,也就是一个收集、整理和传播知识的机构。因为有了计算机,这些功能未必一定要在图书馆里进行。此外,即使图书馆有未来未必等于有图书馆员的未来,因为未来的图书馆的涵义会发生变化。目前,很多传统的图书馆职位正在消失中,但这种职位的消失到了一个临界点,比如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员(编目、咨询、采访等)完全由IT和一些辅导人们阅读、讲儿童故事的、帮助做手工活的、组织老年健康讲座的工作人员在一个没有纸本书的名为“图书馆”的建筑里忙来忙去,这还完全算是今天定义上的图书馆吗?如果是,那么和文化馆什么的有什么区别呢?你千万不要说:有书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因为书再多,环境再好的地方也未必是图书馆。就我所知,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把诚品书店看成是图书馆。
依我看,图书馆是不是存在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尽管这听上去有点沮丧,因为我们于公于私都希望这个看上去很美好的事业能千秋万代地持续下去,但这是一个梦想而已:因为图书馆是一个时代的产物,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在中也就近百年的历史,因为此前的藏书楼和现在的图书馆是两码事。只要人类社会还是在继续积累和追求知识,我们是不是以目前图书馆这种方式来储存、整理、传播知识,并不重要。目前形式的图书馆即使消亡了,它是否能以另外一种改良的形式存在?
当然,在这行说这行,我们也没有必要为加速“图书馆消亡”而努力,比如说为了所谓“创新”而外包图书馆业务。其中的道理我觉得蛮浅显的:这个图书馆的工作如果都不是图书馆员做了,这还是图书馆吗?这样的图书馆和你我图书馆员还有关系吗?另外,这种做法往往会对图书馆的长期服务是有损害的,因为它并不是为图书馆创造新的服务项目,而是降低目前服务的质量,同时也损害和图书馆这行的职业前景,这种对图书馆长期发展有破坏作用的“创新”是不可取的,因为无论是目前的图书馆读者或是图书馆从业人员都不希望有这种“未来图书馆”。总之,图书馆的未来无论是“消失”版还是“进化”版,这要用时间以及社会的需要来决定,而我们该做的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起正面作用。作为个人,我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来适应这种变化,光是抵触或是无视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无济于事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