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曹广福先生《教师节随想》,“记得有一次参加某个大会,领导亲临现场亲切问候、座谈,不痛不痒地问候了几句。座谈结束后,我和一位故人准备走出去,没成想被一位小领导拦住了,她很亲切地对我们说:‘让领导先走。’我们老老实实站在一旁等领导先走,可领导谈兴正浓,与另一位专家一直亲切交谈着,压根没有走的意思。无奈之下,我们俩只好找个坐位坐下也彼此亲切交谈了起来。这就是文化,一种深入到国人骨髓的传统文化。在这样的场合,你真的能找到主人翁的感觉吗?”画面感挺强,余味无穷。进而想起上午与小孩关于教师节礼物的对话。
上午领着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到博物馆转了转,回来的路上。儿子告诉我,晚上要准备礼物。我以为是“家庭作业”之一,明天是教师节,星期一再送给老师。我还有点犯愁该准备啥呢?我“明知故问”,为什么要准备礼物呢?儿子告诉我,明天是教师节。我问,是给Q老师、S老师(儿子的老师)准备礼物,周一送给老师,对吗?儿子说不是,老师不让送礼物。我问,那你的礼物给谁?儿子说:给妈妈呀,妈妈是老师。我说这样的话,爸爸也要一份,因为爸爸也算是大学老师,爸爸在大学图书馆工作。其实我说这话似乎不那么“理直气壮”,因为我是高校教辅人员,似乎有点牵强。儿子倒挺给面子,问我需要啥礼物呢?我说给我画幅画或写写新学的字就可以了。至于他要给妈妈准备啥礼物,我也没多问。
我生长在教师家庭,但对教师节确实没啥感觉。自己参加工作近20年,早些年,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三节合一,学校有发点福利(发点钱或发点东西)。这几年好像教师节不发东西了。今年是学校开了个表彰会,与我无缘。图书馆有名同事获得了“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参加了表彰会,获得了一捧鲜花,领回来后与女同事们分享,挨个分发。
教师节前夕,还听说了一个故事。亲戚家有名小孩也上小学一年级,家长微信群,有的家长给老师发专享红包,据说数额还比较大,老师没要,有的家长误领了,其它家长也挺不自在。遇上这种类型的家长,老师也挺无奈。同样作为家长,似乎也能理解其“用心良苦”,出发点是给老师意思一下,以便老师给自己的小孩也意思意思。
学生时代,多以班集体名义被代表了,多是用班费送花与贺卡这种形式。自己到高校工作后,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因为同两名辅导员合住,偶尔有机灵的班干部,顺便给我送上一份教师节礼物。
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老师。说来惭愧,自1985年设立教师节起,这么多年,个人从未对任何老师在教师节单独意思一下,俺这个人也挺没意思的。特采取最经济实惠地方式,向自己的以及他人的老师们诚挚道一声:教师节快乐!
延伸阅读:
曹广福.教师节随想.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1075103.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