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本文曾在“东大科技哲学研讨”群里讨论。向参与讨论的各位,特别是杨祥、严鲁瑾和陆跃等三位(曾在西门子、朗讯等公司任职)致谢!全文刊于《系统科学学报》2022年第三期,此处有改动。
酝酿新的0-1大致可以分几种情况。
1.1-100的逆向攀升和整体提升
(1)产业链沿1-100逆向攀升,锂电池行业提供了案例
上世纪末,中国的企业停留在中端的镍氢电池,一来在锂电池领域实力限制,二来在镍氢电池市场还有利可图,所以没有中国企业愿意改弦更张,进入要求更高的锂电池赛道。2000年后,镍氢电池逐渐被性能更好的锂电池替代。锂电池分消费类和动力类,前者的下游是手机和笔记本等,后者的市场主要是电动汽车。加入WTO后,中国携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成为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中心。手机、笔记本等消费电子产品配备的锂电池,需要配套的供应链本土化。日企退守高端消费类和动力类锂电池。
在产业链的消长中,还有产业政策的影响。2010年,日本通产省试图在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上两面押宝,但单家企业实力有限,不可能脚踏两只船。ATL(日本TDK集团下属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本是苹果手机在全球最大的电池供应商,其单体电芯稳定,有实力做动力电池。然而其母公司TDK不愿意投资动力电池,拒绝了宝马的合作意愿。ATL的华人管理层多人另有想法,从ATL辞职,在2011年成立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迈向技术难度更大而日企本来具有优势的动力类锂电池。
中国的电动汽车布局始于2001,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同时下注,在权衡利弊后,2006年确定优先发展电动汽车。中国成为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后,自然而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制造基地,最终养育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动力电池行业领头羊。类似的情况还有智能车。引进特斯拉不仅关系到电动车,600多种与智能车相关的零部件加工厂也相应建立,构建起完整的智能车产业链条。
需要看到,追赶战略的前提是,在0-1处已经有明确的追赶目标,试图取而代之,不是自己去开创产业链的0-1。先不提0-1,即使1-100,也是从后端嵌入,这是后发国家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方式,然后逐步进入高价值环节。
还需要正确把握三大要素:市场、政策和低成本。中国的市场优势似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助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并享受其利益,另一方面又使得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沿全球产业链攀升的动力。于是,产业链上游的任何变化,都有可能给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国企业带来挑战,甚至影响它们的生存。政策也会有负面影响,如判断错误和权力寻租。低成本陷阱也一再被提及。
再者,日本只是在动力电池的市场份额上落后,研发积累仍具备相当实力。下一轮竞争的焦点是全固态锂电池,在全固态锂电池专利榜上,前5位全为日企。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向产业链的0-1奋身一跃仍具风险。此外,燃料电池未必就是断头路,考虑到生态环保,未来的发展仍有空间。
(2)1-100作为整体的提升
其一,形成网络。在“1-100”的途中。大企业注重面向最终市场的最终产品的整体功能,难以顾及过程中和局部环节的耦合细节。“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点的企业。它们多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主营业务集中,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拥有核心技术,相当的竞争优势。进入门槛高,大企业少不了。是产业链网上收敛与发散的节点。
网络化可以提升1-100的效率和弹性,以承接大规模外包。弹性,意味着不能太专业化,否则会丧失弹性。不专业化,又没有效率。网络化。
网络的规模越大,意味着里面单个小企业分工越细、越专门化、效率越高。同时网络规模越大,意味着网络当中可以互为配套关系的企业、互为配套组合的可能性也越多,整个网络弹性越好。
一旦网络规模突破了某个临界值,会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劳动、土地价格占比在综合成本当中大幅下降,而供应链网络整体的运转效率和应变能力大幅上升,广义交易成本下降。
1-100在迭代和深化的同时呈显扇形非线性发展,在跨界中产生新的应用场景。越多人用,使用场景和方式就越多样,就有更多的发明创造。会有更多发现,并从中获得灵感,开发出新的功能,推动产品不断迭代。设计能力逐渐向“100”转移。在1-100的前端,设计与应用分离,前者对于后者没有“感同身受”。在-100的后端则贴近“应用场景”,基层员工在第一时间和零距离接触直接消费者。售后服务与创新仅一步之遥。从“世界制造车间”向“世界实验室”升级。
其二,1-100的每一步都有微笑曲线。微笑曲线的提升,包括向微笑曲线两端提升和底部制造部分的提升,也就是1-100整体的提升。
其三是前面所涉及的工业服务业赋能1-100。后两点已有大量研究,此处点到为止。
在1-100的途中,由简到繁是创新,删繁就简也是,甚至是更大的创新。由燃油车到电动车,马斯克大刀阔斧删除零部件;既关系到横向的简洁,也涉及在纵向缩短产业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