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ff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ff 从长远看,我们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从短期着眼,我们是我们所创造的观念的俘虏。只有及时认识到这种危险,才能指望去避免它。

博文

从陈寅恪38岁仍然无著作想到的...... 精选

已有 7443 次阅读 2009-1-20 11:15 |个人分类:科研|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陈寅恪, 无学位, 无著作, 清华导师, 科研积累

近来看学术史的一些东西,看到国学大师陈寅恪38岁前仍然是无著作、无学位、无职称的"三无人员",不禁深深触动。
 
故事一:
话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恪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陈是哪一学位的博士?
 
梁启超回答: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
 
曹又问:有什么论文或著作?
 
梁又回答:没有。
 
曹为难:既无学位也无科研成果,这就难了。
 
梁启超:我梁某人也无博士学位,著作算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于是陈寅恪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故事二:
不久前参加一次学术会议,一位哲学教授说了几句真心话,让我心有戚戚焉。
他说:在我评上教授后的这几年,我觉得自己才算真正在作学问,虽然我现在发的论文少了,著作少了。老实说,教授职称下来之前,我发论文,出著作,找课题,几乎都是为职称而作,忙的不亦乐乎,其实内心并不觉得是真正在做学问。现在,没有职称的压力,我觉得这才是做学问了。
 



重读这个故事,触动有三:

1、科学共同体同行评议受到无比尊重,同行评议在那个时侯是超过一切的评价标准,超过学位、著作、职称等硬指标。现在哪位大师级的绩优股要想在三无状况下进入高等学府当导师简直是天方夜谭。博士学位起步价,985大学本科是必要条件,EI、SCI、权威、核心论文是必不可少敲门砖。

陈寅恪在今天任有多少的推荐信可能也只能算个民科或名学(民间学者),要想混到体制内去,先弄个博士学位在说话吧。

想当年梁启超几句话四两拨千斤,就让校长做出决定,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尊重科学共同体的同行评议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先决条件。没有梁启超的推荐就没有清华的陈寅恪导师;同样,没有曹校长对同行评议的尊重也没有清华的陈导师。

2、科研积累对于学者来说是无比重要的。陈寅恪近不惑之年还在安心读书,重在积累。没有为发表论文著作而寝食难安,没有为申报国家级课题而跑步前进,也不为拿什么学位职称而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面试答辩。安宁、悠闲的为读书而读书、为学问而学问。大师才由此诞生。对比现实,我们安静的全心全意的读书为学的时间占多大比例呢。

3、学术自身就是满足。年近不惑,陈先生没有得到现实体制内的什么承认,学问自身,读书自身就给他以最大的满足,学术的自主性、自足性就让他的存在得到最大的张扬。今天的时代对学术自身的这种自足性、自主性,似乎在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已经很难完全认同了。“学而优则仕”是历来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最深处的向往和理想。“学得文武艺、售予帝王家”,固然是种积极入世的态度。可也参透着知识分子无法靠学问自足的现实本质。所以很多高校教授的地位可能完全赶不上一个处长。

大师给我们的启发还有很多,以上几点只能见教于各位学者。

题外话:

完成这篇博文,看到刚传上的这张我心中最美的美女的照片,窗外的阳光照到我书桌上,觉得加入科学网还是很幸福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8172-210881.html

上一篇:书中自有颜如玉——美女教授的埃及舞蹈
下一篇:乡愁
收藏 IP: .*| 热度|

10 霍天满 武夷山 杨玲 李小文 郑融 刘进平 曹聪 徐建良 刘立 刘晓东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6: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