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yuj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yujun

博文

[转载]不注意,不重视,新车异味还真可能致癌!哪些去除方法才靠谱呢?

已有 2606 次阅读 2019-8-8 12:06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新车异味哪里来?怎么去除才靠谱呢?

朱玉军,《化学教育》编辑部


刚刚入手一辆钟爱的新车,坐在上面舍不得下来,总想多开一会儿,慢慢加大油门,感受加速的快感,驶向远方……然而,令人难以忍受的车内异味,让人不得不踩下刹车,减速停车,开窗通风,毕竟保证身体健康,才能奔向更远的前方。那么,新车中恼人的异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该怎么才能快速去除呢?

新车中的异味主要是由挥发性有机物产生的。研究发现,新车内的空气中包含有162种不同的挥发性有机物。所谓“挥发性有机物”,通俗地讲,就是沸点较低的,容易挥发的,常以气体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有机化合物。常常听说的“甲醛”和“苯”就是挥发性有机物。

新车中的挥发性有机物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什么危害呢?国家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中明确了8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限值,其中2种是致癌物,即甲醛(浓度限值为0.10 毫克/立方米)和苯(浓度限值为0.06毫克/立方米),其他6种都是可疑动物或人类致癌物,包括甲苯(浓度限值为1.00 毫克/立方米)、二甲苯(浓度限值为1.00 毫克/立方米)、乙苯(浓度限值为1.00 毫克/立方米)、丙烯醛(浓度限值为0.05 毫克/立方米)、苯乙烯(浓度限值为0.26 毫克/立方米)、乙醛(浓度限值为0.20 毫克/立方米)。如果不加注意,新车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会使驾乘人员产生头痛、乏力、恶心、眩晕、嗜睡、皮炎、哮喘等症状,重则免疫力低下、白细胞减少,甚至致癌。

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新车中的异味还是早早去除的好!想要快速去除新车中的异味,就得搞清楚产生异味的挥发性有机物是从哪里来的。

新车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主要来自于其内饰所用的材料,例如塑料、纤维织物、皮革、油漆、胶黏剂、润滑剂、着色剂、阻燃剂等,它们用在汽车的方向盘、仪表盘、地胶、门内板、座椅、操纵杆、控制台、立柱、顶棚内衬、门窗密封、导轨润滑等方面。汽车内饰材料释放的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新车中的异味怎么才能快速去除呢?有的车友在车内放空气清新剂、香水、柚子皮、绿植、白醋等,希望快速去除车内异味。其实,这是做不到的!空气清新剂和香水主要是通过释放出的香气掩盖了新车内的异味而已,对产生异味的大多数有机污染物几乎是没有清除和净化作用的!而在新车内放柚子皮、吊兰等果皮和绿植的方法,也只是可以吸附极少量的有机污染物而已,作用微乎其微!放白醋的作用也是很有限的,因为能够溶解在白醋中的有机污染物是很少的!

那么,去除新车中异味的靠谱方法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是活性炭吸附法去除。可以购买活性炭吸附包放置在车内,吸附产生异味的有机污染物。但是,需要注意,这种方法只是将有机污染物吸附而非清除掉,需要通过转移才能将有机污染物排出车外,即及时将吸附包取出车外,并在车外通过阳光照射的方式使有机污染物从吸附包中脱离出去。另外,活性炭吸附包的吸附能力会因重复使用而减弱,建议及时更换新的吸附包。

第二,是通过车载空调和车载空气净化器去除。某些车型的空调系统是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同时还有车载空气净化器供选择。但是,需要注意车载空调和车载空气净化器去除空气污染物的原理,看它们是否真能去除产生异味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去除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原理包括光催化降解法、生物降解法、等离子体降解法等,而多种方法的联合使用是效果最好的。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光催化剂、微生物、高能电子等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达到去除污染物和异味的目的。

第三,是通过光照升温、开窗通风、时间流逝来去除。应该说,这才是最自然、最靠谱的方法!这是因为新车内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浓度,会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如此说来,春夏之交是买新车最好的季节,可以通过光照升温使车内的有机污染物尽快释放;可以通过开窗通风而排出污染物和异味,又不会让车主朋友们因为开窗而感到冷或热;可以在春暖花开驱车到户外,既欣赏美丽风光,又去除新车异味,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1] 郭瑞华,孙翰林,胡玢,等.汽车内饰材料与车内空气污染[J].汽车零部件,2018(11):94-99.
[2]刘建明,刘胜楠,王晨晨,等. 室内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环境工程,2018,36(5):73-7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66651-1192899.html

上一篇: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化学教育高峰论坛隆重召开,火爆贵阳!
下一篇:【核心期刊《化学教育》40周年刊庆】大学“金课”教学研究论文征集
收藏 IP: 114.255.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