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wang 天津大学力学系教授

博文

《力学诗趣》序及目录

已有 7731 次阅读 2009-8-14 18:37 |个人分类:力学诗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科普, 力学, 唐宋诗词

                   

    《力学诗趣》序及目录


 
1991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力学学会《力学与实践》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武际可教授提议就“身边的力学”为话题,深入浅出地写一些可读性强的文章,以改变刊物的文风。后来就笔者在1979年写就,但尚未发表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文,作了适当修改,刊登在1992年第4期《力学与实践》上,从而开辟了“身边力学的趣话”的栏目。为此,《力学与实践》当时的主编、北京大学朱照宣教授还写了一段编者按:“本期开辟的这一‘趣话’小栏目,讲的是我们身边的力学。文体不拘,或庄或谐,可长可短。内容则摆事实,讲力学。要求文质并重,盖‘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也”。之后,为使这个栏目不断档,武际可教授与笔者就一篇接一篇地写了下来。现应南开大学出版社之邀,将我们二人在“身边力学的趣话”中发表的这些文章,作了一些修改补充,并适当加上一些插图,结集为《力学诗趣》出版。所收入的20篇文章中,1~9和19~20为笔者所撰,10~18为武际可撰写。其中部分文章曾为俄罗斯科学院出版的《力学文摘》(РЕ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МЕХАНИКА)所摘录。武际可“捞面条的学问”一文,1996年曾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广播电视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奖励。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唐宋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它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过去人们总是从老子、庄子、墨子等一些思想家的著述中,去寻找古代的力学思想,但却忘了唐宋诗词中也有一些佳句,是古人对力学现象的精湛描述。本书上编的10篇文章,就是从唐宋诗词中对力学现象观察和描述的佳句入手,将诗情画意与近代力学的发展交融在一起阐述,所以编名起为“力学诗话”。
 
力学广泛地存在于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如何利用力学原理去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力学现象,不仅对进一步理解这些现象有好处,而且对掌握和运用力学规律去处理有关问题,也是有好处的。下编的10篇文章,多是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情谈起,风趣地揭示出深刻的力学原理,编名起为“力学趣谈”。
 
科学和艺术,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枚“金币”的两个侧面。她们相互依托,又相互关联,其共同基础都是人类的创造力。从历史上看,曾经有过科学和艺术相互融会的辉煌时代。后来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来越细,二者才逐渐分开。文理本来是相通的,也只是由于人为的原因,才在学校的教学中被分割开来。我们在学理的时候,也都爱好文。中国的传统文化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启迪学理的灵感。
 
廿一世纪文理交叉融合将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书反映了我们俩人在大学任教四十年,对力学教学和研究的一些体会,希望能对读者(特别是大学生)交融文理、开阔思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好地激发创造力有所裨益。
 
谨以这本《力学诗趣》,庆祝《力学与实践》创刊廿周年!并祝贺我们的母校—北京大学百年华诞!
 

                     王 振 东1998年2月于天津大学北五村



                   




 
附:《力学诗趣》目录
 
上编 力学诗话
 
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漫谈流体与流动性
2.春蚕到死丝方尽—谈液体的拉丝现象
3.郡亭枕上看潮头—漫谈潮汐及其开发利用
4.峡江漱石水多漩—漫谈流体中的旋涡
5.露珠不定始知圆—谈润湿现象与表面张力
6.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谈流体运动的不稳定性
7.野渡无人舟自横—谈流体运动中物体的稳定性
8.踪迹随风叶,程途犯斗槎—漫谈流动显示及应用
9.飞湍瀑流争喧豗—漫谈流体运动致声
          10.夜半钟声到客船—谈声音和波的传播
 
下编 力学趣谈
 
11.捞面条的学问—兼谈分离技术
12.倒啤酒的学问—兼谈空泡问题
13.甩鞭子为什么会响—兼谈鞭鞘效应
14.从土豆的内伤谈起—漫谈接触问题
15.怎样制作笛子
16.“噗噗噔儿”与非线性
17.漫话周期运动—天体的运行和乐器的发声
18.力学的发展和钟表的变迁
19.奇妙的非牛顿流体
20.奇异的电磁流变液体
 
(王振东、武际可著,《力学诗趣》,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读书荐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5890-249361.html

上一篇:春潮带雨晚来急
下一篇:《诗情画意谈力学》序及目录
收藏 IP: 117.14.132.*| 热度|

5 薛长国 郑融 刘进平 陈国文 马光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