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 8045 次阅读 2021-10-21 09:5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文章来源:转载
乳酸菌属益生菌是使用最广泛的益生菌之一。罗伊氏乳杆菌( L. reuteri ) 是一种经过充分研究的益生菌,可以在大量哺乳动物中定殖。
罗伊氏乳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已在各种食物中发现,尤其是肉类和奶制品。在人类中,罗伊氏乳杆菌存在于不同的身体部位,包括胃肠道、泌尿道、皮肤和母乳。罗伊氏乳杆菌的丰度因个体而异。
可能的优势
● 可能促进皮肤光泽和头发浓密
● 可能有助于对抗感染
● 可能减少炎症并加强免疫
● 可能会改善肠道健康(减少 IBS 和 IBD 症状)
● 可能降低胆固醇
可能的副作用
● 可能对组胺不耐受的人不利
● 可能导致某些人体重增加
● 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
● 长期补充的安全性未知
罗伊氏乳杆菌的发现及分布
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名字来自德国微生物学家 Gerhard Reuter,他在1960 年代在人类肠道和粪便样本中发现了它。1960 年代被发现时,罗伊氏乳杆菌自然存在于 30-40% 的人体内,现在大约降至10-20%。科学研究者将这种下降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联系起来。我们不像以前那样吃发酵食品,如酸菜,而是使用防腐剂,这会杀死食物和体内的细菌。
罗伊氏乳杆菌的代谢产物
罗伊氏乳杆菌在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葡聚糖和果聚糖。其中一种葡聚糖,α-1,4/1,6 葡聚糖,分子量为 40 MDa,支化度约为 16%,似乎是一种饱腹感诱导剂,对胰岛素和血糖水平有良好的影响在人类。葡聚糖不会在胃和空肠中降解,而是在结肠中完全降解。由于其慢淀粉特性,这种葡聚糖可能是烘焙应用中一种促进健康的成分。
不同菌株不同作用
不同菌株的Lactobacillus reuteri已被证明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例如,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Z 17648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H. pylori),而Lactobacillus reuteriNCIMB 30242 用于治疗高胆固醇。
但是,罗伊氏乳杆菌补充剂尚未获得批准用于医疗用途,而且有的益处和副作用缺乏可靠的临床研究。法规制定了补充剂的制造标准,但不保证它们是安全或有效的。
研究限制
大多数关于Lactobacillus reuteri的研究是在动物或细胞中进行的。临床研究很少,而且大多数是低质量的、小规模的或可能存在偏见的。此外,使用的确切菌株因不同研究而异。
从何而来
尽管罗伊氏乳杆菌在人类中是正常的,但并不是每个人的胃肠道中都有它。口服补充剂可以增加和补充胃肠道罗伊氏乳杆菌,然而它不一定会长期留在那里。
同样,罗伊氏乳杆菌的良好来源是乳制品和肉类,素食者和大多数素食者都避免食用这些食品,因此补充剂很重要。在母乳喂养时服用罗伊氏乳杆菌补充剂的女性更有可能将这些有益细菌转移给婴儿。
肠道定植
为消化和吸收而建,胃肠系统的某些部位已发展为对微生物定植不利。这方面的例子可以在由小肠上部胃酸和胆汁盐引起的低 pH 条件下看到。因此,在胃肠道定植的第一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幸运的是,罗伊氏乳杆菌对低 pH 值和胆汁盐具有抵抗力。这种抗性被认为至少部分取决于其形成生物膜的能力。
罗伊氏乳杆菌能够附着在粘蛋白和肠上皮细胞上,一些菌株可以附着在一系列脊椎动物宿主的肠上皮细胞上。粘附的一种可能机制是细菌表面分子与粘液层的结合。粘液结合蛋白 (MUB) 和 MUB 样蛋白,由乳酸杆菌特定的直系同源蛋白编码基因簇编码,用作粘附介质或所谓的粘附素。MUB 在识别粘液成分和/或其促进聚集能力方面的菌株特异性作用可以解释为 MUB 对罗伊氏乳杆菌粘附的贡献。
由于已经定植到宿主胃肠道的罗伊氏乳杆菌可以形成生物膜,在体内的生物膜形成罗伊氏乳杆菌菌株似乎是依赖于菌株的宿主来源。在一项研究中,从不同宿主(人、小鼠、大鼠、鸡和猪)中分离的9个罗伊氏乳杆菌菌株给予无菌小鼠,并在 2 天后评估生物膜。有趣的是,尽管不同来源的菌株之间的管腔种群具有可比性,但只有啮齿动物菌株能够形成生物膜并粘附在前胃上皮上。
后续的研究陆续发现,表面蛋白、操作子、胞外多糖 (EPS) 在协助定植中的作用。罗伊氏乳杆菌RC-14 已被证明能够穿透成熟的大肠杆菌生物膜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最近,罗伊氏乳杆菌以生物膜的形式递送,发现这种递送能促进罗伊氏乳杆菌对肠上皮的粘附并增强其益生菌特性。
调节肠道菌群
研究表明,罗伊氏乳杆菌对啮齿动物、仔猪和人类的微生物群具有调节作用。一项研究评估了口服人类来源的罗伊氏乳杆菌菌株 (DSM17938) 对小鼠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罗伊氏乳杆菌菌株能够延长小鼠的寿命并减少多器官炎症,同时重塑肠道微生物群。
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包括厚壁菌门和乳杆菌属和 Oscilospira 属的增加。罗伊氏乳杆菌的疾病改善作用归因于肠道菌群的重塑,尽管群落组成仍与野生型同窝仔不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施用罗伊氏乳杆菌后,肠道微生物群增强了肌苷的产生。通过腺苷 A2A 受体的参与,肌苷可以减少 Th1/Th2 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这些结果表明,罗伊氏乳杆菌-肠道微生物群-肌苷-腺苷 A2A 受体轴可作为 Treg 缺陷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
此外,在卵巢切除术诱导的骨质流失小鼠模型中,口服罗伊氏乳杆菌6475治疗导致空肠和回肠中微生物群的多样性更高。具体而言,梭菌属较多,但拟杆菌属较少。然而,改变的肠道微生物群是否与预防骨质流失直接相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罗伊氏乳杆菌 C10-2-1 已被证明可以调节大鼠回肠中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
与阴道分娩婴儿相比,剖腹产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群中肠杆菌属含量更高,但双歧杆菌含量较少。 在一项研究中,用罗伊氏乳杆菌 DSM 17938 治疗 2 周至 4个月大的剖腹产婴儿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向阴道分娩婴儿中菌群模式发展。在补充罗伊氏乳杆菌后,阴道出生婴儿的肠道微生物群结构保持不变。
在另一项研究中,用相同的罗伊氏乳杆菌菌株治疗婴儿导致肠道微生物群中厌氧革兰氏阴性菌数量减少和革兰氏阳性菌计数增加,而肠杆菌科和肠球菌的丰度因罗伊氏乳杆菌治疗而大大降低。 婴儿年龄、治疗持续时间、给药途径和剂量的差异可以解释两项研究结果的差异。
对于成人,罗伊氏乳杆菌 NCIMB 30242 作为延迟释放胶囊给药 4 周能够增加健康个体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已知这种罗伊氏乳杆菌菌株能够激活胆盐水解酶,并且已经报道了其在增加循环胆汁酸方面的作用。循环胆汁酸的上调是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原因。
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虽然补充罗伊氏乳杆菌 DSM 17938 3个月并未显著改变肠道微生物结构,但罗伊氏乳杆菌治疗的疾病结果与个体的基线肠道微生物群结构高度相关。此外,在囊性纤维化 (CF) 患者中施用罗伊氏乳杆菌 DSM 17938 通过减少变形菌来平衡肠道微生物群失调,同时还增加了厚壁菌的相对丰度。然而,需要进一步探索调节的肠道微生物群是否有助于改善益生菌治疗的 CF 患者的胃肠道健康。
罗伊氏乳杆菌以菌株特异性方式影响仔猪肠道微生物群落。例如,口服罗伊氏乳杆菌 ZLR003 能够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组成。然而,用 I5007 菌株处理并没有影响仔猪的结肠微生物结构。
在另一项研究中,用罗伊氏乳杆菌发酵的饲料改变了断奶仔猪中 6 种不同细菌分类群的丰度,尤其是肠杆菌科。然而,主要的改变包括增加 Mitsuokella 和减少拟杆菌门下的一个科只能在 L.reuteri TMW1.656 而不是 L.reuteri LTH5794 中看到。TMW1.656 是一种产生罗伊氏环素的菌株,而 LTH5794 不是,这表明罗伊氏环素可能对调节仔猪肠道微生物群有贡献。
罗伊氏素
大多数人和家禽谱系的罗伊氏乳杆菌能够产生和排泄罗伊氏素,这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抗菌化合物。罗伊氏乳杆菌可以在辅酶 B12 依赖性、甘油脱水酶介导的反应中代谢甘油以生成 3-HPA。 罗伊氏菌素可以抑制多种微生物,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乳杆菌属对罗伊氏蛋白具有抗性,其中罗伊氏乳杆菌菌株具有最大的抗性。除了其抗菌特性外,罗伊氏素还能够结合杂环胺,这似乎也依赖于丙烯醛的形成。这表明丙烯醛是罗伊氏素活性中必不可少的化合物。
除罗伊氏菌素外,其他几种抗菌物质,包括乳酸、乙酸、乙醇和罗伊氏环素,已被确定为某些罗伊氏乳杆菌的产物。通过合成这些物质,罗伊氏乳杆菌对多种胃肠道细菌感染有效。这些感染包括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艰难梭菌和沙门氏菌。罗伊氏乳杆菌作为益生菌对抗感染的功效的更显著例证之一是使用罗伊氏乳杆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有人提出,罗伊氏乳杆菌通过与幽门螺杆菌竞争并抑制其与糖脂受体的结合而起作用。竞争减少了幽门螺杆菌的细菌负荷并减少了相关症状。一些研究表明,罗伊氏乳杆菌有可能从肠道中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重要的是,罗伊氏乳杆菌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方面具有优势,因为补充剂可以根除病原体,而不会引起与抗生素治疗相关的常见副作用。
有人提出,罗伊氏乳杆菌通过调节微生物群和分泌具有抗病毒成分的代谢物来改善病毒感染。有证据表明罗伊氏乳杆菌对肺炎病毒、圆环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和乳头瘤病毒有好处。此外,一些研究表明罗伊氏乳杆菌也可能具有抗真菌特性,其中罗伊氏乳杆菌拮抗、阻止并最终杀死各种念珠菌。
罗伊氏乳杆菌的益处
可能对以下情况有效:
1) 腹痛
根据临床研究,服用Lactobacillus reuteri(DSM 17938 1 亿个菌落形成单位,每天)4 周可减轻 6-15 岁儿童的腹痛。
婴儿绞痛
根据临床研究,服用Lactobacillus reuteri(Probiotic Drops,BioGaia AB)1周可改善母乳喂养婴儿的绞痛和哭闹时间等症状。
2) 腹泻
罗伊氏乳杆菌在腹泻中的作用研究
Saviano A, et al., Medicina (Kaunas). 2021
抗生素引起的腹泻
确凿的证据表明,Lactobacillus reuteri(尤其是Lactobacillus reuteri ATCC 55730–BioGaia 益生菌片剂和滴剂)似乎可以减少成人和儿童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功能性便秘。
根据一项小型研究,这种益生菌菌株也可能有助于预防婴儿和儿童的腹泻。
3) 便秘
一些研究表明,Lactobacillus reuteri有助于便秘,增加人们的排便次数。Lactobacillus reuteri 显示出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肠道腔内 pH 值和促进结肠蠕动的能力,影响结肠肌电细胞的频率和速度,对慢性便秘有益。
罗伊氏乳杆菌在便秘中的作用研究
Saviano A, et al., Medicina (Kaunas). 2021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罗伊氏乳杆菌可能有助于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消除感染和减轻肠道结肠炎、抗生素相关的胃肠道症状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慢性便秘,加速急诊患者的康复和出院,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胃肠道疾病。
也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充分了解罗伊氏乳杆菌对肠道蠕动、腹部不适、疼痛和腹胀的作用。
4) 湿疹
一些证据表明,Lactobacillus reuteri补充剂与鼠李糖乳杆菌相结合,可能有助于预防儿童湿疹或减轻湿疹症状。
一项研究发现,当女性在怀孕的最后 4 周和婴儿出生的前 12 个月同时服用这两种益生菌时,会产生这种效果。接受该方案的儿童在 2 岁时患湿疹率较少。
在另一项研究中,含有Lactobacillus reuteri 和鼠李糖乳杆菌的补充剂在给 1 至 13 岁儿童服用6 周后可降低湿疹的严重程度。
5) 作为幽门螺旋杆菌疗法的补充
一些研究表明,将Lactobacillus reuteri添加到标准H. Pylori治疗中时,有可能帮助根除肠道中的H. pylori。
罗伊氏乳杆菌对幽门螺杆菌的临床疗效
Mu Q, Tavella VJ,et al., Front Microbiol. 2018
有人提出,Lactobacillus reuteri通过与幽门螺杆菌竞争并抑制其与糖脂受体的结合而起作用。竞争减少了幽门螺杆菌的细菌负荷并减少了相关症状。
在一项小型研究中,使用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17648 进行2 周治疗可显著降低其他健康成人的幽门螺杆菌过度生长。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相关人体研究。
根据几项临床研究,Lactobacillus reuteri可能有助于预防或减轻儿童湿疹的症状。当添加到标准H. Pylori疗法中时,它也可能有益。
一项研究对200 名未经治疗的 H. pylori 阳性成年患者随机均等补充无活力的罗伊氏乳杆菌 DSM17648(LR 组)或安慰剂治疗 4 周,后 2 周与三联疗法一起治疗。结果显示,用三联疗法补充无活力的罗伊氏乳杆菌 DSM17648 并没有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但它有助于建立有益的微生物特征并降低腹胀、腹泻和 GSRS 评分的频率。
6) 高胆固醇
有限的临床证据支持Lactobacillus reuteri作为降低血液胆固醇水平的补充策略的益处。
在一项人体研究中,Lactobacillus reuteri将 LDL 胆固醇降低了 11.64%,将总胆固醇降低了 9.14%,将非 HDL-胆固醇降低了 11.30%,将 apoB-100 降低了 8.41%。
Hs-C 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分别降低了 1.05 毫克/升和 14.25%。
另一项研究使用微囊化Lactobacillus reuteri NCIMB 30242酸奶,由高胆固醇成人在6周内每天服用两次。结果包括研究期间LDL降低8.92%,总胆固醇降低4.81%。
发现该形式和递送方法Lactobacillus reuteri比传统使用的益生菌效果更好,且与其它降低胆固醇的方法相当。
科学家认为,Lactobacillus reuteri降低胆固醇的部分原因是通过减少胆汁的吸收(通过增加肠道中胆汁的解离作用)。
然而,需要使用标准化Lactobacillus reuteri制剂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来证实这种益处。
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将Lactobacillus reuteri添加到标准疗法中可能有助于降低高胆固醇水平。
Mu Q, Tavella VJ,et al., Front Microbiol. 2018
证据不足
以下声称的益处仅得到有限的低质量临床研究的支持。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将Lactobacillus reuteri 用于下列用途。
1) 低维生素D 水平
在加拿大对 123 人进行的一项研究中,服用Lactobacillus reuteri可使血液中的维生素 D3含量增加25.5%。
据该研究的作者称,这是第一次通过口服益生菌补充剂来增加血液中维生素 D3 的水平。
尽管他们的发现很有希望,但在进行额外的大规模临床试验之前,这种所谓的好处仍未得到证实。
2) IBS 和溃疡性结肠炎
含有Lactobacillus reuteriRC-14 和鼠李糖乳杆菌 GR-1 的酸奶可增加炎症性肠病患者的T 调节细胞并减少炎症(TNF-α和IL-12)。
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儿童中,罗伊氏乳杆菌的直肠灌肠减少了肠道内膜炎症。
科学家们提出了几种关于为什么这种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健康的假设。
根据他们的说法,肠道细菌需要消耗色氨酸来制造血清素,这对于正常的肠道功能至关重要。
一些理论表明,当肠道细菌消耗糖而不是色氨酸时,人更容易受到念珠菌和其他感染(因为不产生 AhR 配体)。然而,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尽管如此,一些研究人员认为,Lactobacillus reuteri将肠道细菌的主要食物来源从糖转换为色氨酸,色氨酸有助于产生血清素,并保护肠道免受感染。据说,这可能会降低对肠道问题和IBS 的易感性。
它抑制了小鼠结肠炎的发作,并可能减少压力引起的结肠炎发作。
尽管有一些有希望的发现,但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评估Lactobacillus reuteri在改善 IBD、溃疡性结肠炎或维生素 D 水平方面的有效性。
3) 早产儿念珠菌
在一项针对极低体重早产儿的研究中,口服Lactobacillus reuteri补充剂作为制霉菌素可有效预防侵袭性念珠菌病。在另一项针对早产儿的研究中,它还能更有效地降低胃肠道念珠菌引起的败血症发生率。
4) 口腔健康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Lactobacillus reuteri是否能对抗主要的蛀牙细菌。
现有数据相互矛盾。
在一项小型研究中,咀嚼含有Lactobacillus reuteri 的口香糖可在两周内减少牙菌斑和牙龈出血。
含有Lactobacillus reuteri 的口服片剂可显着降低慢性牙周炎(牙龈炎症)患者的炎症标志物(TNF-α、IL-1β和IL-17)。
一项针对老年患者的研究显示Lactobacillus reuteri 含片可对抗口腔念珠菌 。
对 28 名正在接受正畸治疗的年轻人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短期前瞻性临床试验持续了三周),在三周的随访中,罗伊氏乳杆菌的混合物有降低pH的能力。然而,短期使用益生菌似乎对唾液中唾液变形链球菌和乳酸菌的数量和牙齿生物膜没有影响。
这种益生菌可能不会改善婴儿的口腔健康。在一项研究中,女性分娩前的最后 4 周服用L.reuteri,然后给他们的婴儿L.reuteri一直到 12 个月大。到 9 岁时,补充剂似乎并未减少这些儿童的牙菌斑。
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探索这种所谓的益处。
5) 体重控制
瘦人和肥胖者的微生物群组成各不相同。
似乎某些Lactobacillus reuteri菌株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而其他菌株可能会导致体重减轻。
在肥胖人群的微生物群中发现了的高水平乳杆菌,尤其是Lactobacillus reuteri。事实上,当个体的Lactobacillus reuteri菌株对抗生素(万古霉素)具有抗性时,他们在抗生素(万古霉素)治疗后体重会增加。
然而,在一项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中,服用Lactobacillus reuteri JBD301 12 周可显着降低超重成人的体重。
这些结果似乎相互矛盾,因为一些Lactobacillus reuteri菌株会导致体重增加,而其他菌株会导致体重减轻。
在一项测试不同Lactobacillus reuteri 菌株的研究中,只有 PTA 4659 有效地降低了喂食高脂肪饮食 (HFD) 的小鼠的体重,而 L6798 治疗的小鼠甚至增加了一些体重。
Lactobacillus reuteriGMNL-263 可降低大鼠的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
在更多研究出来之前,Lactobacillus reuteri 对新生儿体重控制、口腔健康和念珠菌感染的影响仍然未知。
缺乏证据
没有临床证据支持将Lactobacillus reuteri用于本节所列的任何病症。
以下是对现有动物和细胞研究的总结,可指导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但是,下面列出的研究不应被解释为支持任何健康益处。
1) 皮肤和头发健康
一项研究称Lactobacillus reuteri 菌株的动物研究显示出改善皮肤质量(厚度和“光泽”)和产生浓密、有光泽的毛发的潜力。
益生菌改善了两种性别动物的皮肤和毛发质量,但对雌性动物的毛发光泽水平有显著改善。罗伊氏乳杆菌使雌性具有更强的酸性pH,这与毛发光泽相关。
但是,请记住,这些所谓的美容功效完全基于动物研究。由于缺乏临床研究,尚不清楚这种益生菌菌株是否可以改善人类的头发和皮肤健康。
高IL-17炎症可抑制毛发生长,研究表明Lactobacillus reuteri 抑制 IL-17 。
2) 抗炎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Lactobacillus reuteri水平的降低与同一时期炎症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加有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较低的Lactobacillus reuteri水平直接导致炎症性疾病,因为研究人员只研究了关联。
尚无关于Lactobacillus reuteri对炎症影响的临床研究。
Lactobacillus reuteri增加了动物和细胞中的Treg 细胞,导致细胞因子 IL-10 增加。结果,Th17(及其产生的 IL-17)受到抑制。
Lactobacillus reuteri抑制NF-kB,NF-kB是减少全身炎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Lactobacillus reuteri也被证明可以提高动物体内“有益于身体”的激素催产素的水平,这种激素具有抗炎作用。
注意:Lactobacillus reuteri可能不利于组胺不耐受。Lactobacillus reuteri能够将膳食中的 L-组氨酸转化为组胺,增加IL-10并抑制TNF-α(通过激活组胺 H2 受体)。
在狼疮性肾炎动物模型中,Lactobacillus reuteri增加了肠道中的乳酸杆菌,改善了肾功能,降低了血清自身抗体,延长了生存期。但是缺乏临床研究。
3) 压力&疼痛
没有人类证据支持将Lactobacillus reuteri用于压力和疼痛管理。
在肠道疼痛的动物模型中,罗伊氏乳杆菌已被证明可以降低神经系统的激活并减轻疼痛。
科学家认为,摄入Lactobacillus reuteri会影响神经,从而减缓肠道蠕动(改善腹泻病例)并减少疼痛感。尽管 ,该理论仍未得到证实。
4) 维生素 B12 和 B9(叶酸)
与许多其他乳杆菌属一样,科学家认为,几种Lactobacillus reuteri菌株能够产生不同类型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 B12(钴胺素)和 B9(叶酸)。
已发现至少 4种不同来源的Lactobacillus reuteri菌株可产生 B12。在这些菌株中,Lactobacillus reuteriCRL1098(从酵母中分离)和Lactobacillus reuteri JCM1112 是研究最多的。
在一项研究中,Lactobacillus reuteri CRL1098 与缺乏维生素 B12 的饮食一起被证明可以改善缺乏维生素 B12 的怀孕雌性小鼠及其后代的病理状况。
目前尚不清楚Lactobacillus reuteri 是否会对人类产生类似影响。
某些特定的Lactobacillus reuteri菌株也可以合成叶酸,包括Lactobacillus reuteri 6475 和Lactobacillus reuteri JCM1112。这是否会发生在人类身上还有待研究。
尽管正在进行研究工作,但仍缺乏支持使用Lactobacillus reuteri改善维生素 B12 和叶酸水平的临床数据。
5) 甲状腺健康
缺乏证据支持将这种益生菌菌株用于甲状腺健康。
在小鼠中,Lactobacillus reuteri 增加了甲状腺的大小和活动(增加了T4水平),减轻了与衰老相关的疲劳和体重增加,并导致更年轻的外表。
据一些研究人员称,这些抗衰老作用的关键是Lactobacillus reuteri增加抗炎T 调节细胞的能力。
6) 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总体而言,缺乏证据支持这种益处。
与对照动物相比,在饮用水中用Lactobacillus reuteri补充大鼠微生物组可将伤口愈合时间缩短一半。
根据一种理论,Lactobacillus reuteri通过迷走神经增加催产素来促进愈合。然后催产素激活Tregs (CD4+Foxp3+CD25+),从而改善伤口的修复。
罗伊氏乳杆菌通过催产素依赖性机制启动 T 调节细胞以促进伤口愈合
Poutahidis T, et al ., PLoS One. 2013
7) 感染
科学家发现,Lactobacillus reuteri可以产生抗菌分子,如乙醇、罗伊氏素、乳酸、乙酸和罗伊氏环素。由于其抗菌活性,Lactobacillus reuteri能够抑制致病微生物的定植。
阴道念珠菌(Vaginal Candida):
根据基于细胞的实验,Lactobacillus reuteriRC-14 单独和与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一起可能会抑制阴道中念珠菌的生长。
在实验室测试的 8 种益生菌菌株中,Lactobacillus reuteriATCC 55730 对口腔中的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病毒感染:
正在研究Lactobacillus reuteri对肺炎病毒、圆环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和乳头瘤病毒的作用。
有人提出,Lactobacillus reuteri通过调节微生物群和分泌具有抗病毒成分的代谢物来改善病毒感染。然而,研究尚未证实这一理论。
其他细菌感染:
Lactobacillus reuteri有效预防沙门氏菌,将小鼠、鸡的死亡率降低一半。
在鸡中,Lactobacillus reuteri在预防大肠杆菌相关死亡方面与抗生素庆大霉素一样有效。Lactobacillus reuteri合成的胞外多糖能够抑制大肠杆菌对猪细胞的粘附。
一种由Lactobacillus reuteri产生的抗生素,称为罗伊氏环素,可以杀死艰难梭菌感染。
根据一些研究人员的说法,Lactobacillus reuteri的衍生物可能对皮肤上的 MRSA 有帮助,破坏生物膜并减少感染。
缺乏人体研究。
8) 自闭症
没有证据支持在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或成人中使用这种益生菌菌株。
在后代社会缺陷的动物模型中,发现Lactobacillus reuteri低 9 倍。补充它可以显着提高这些后代的社交能力和对社会新奇事物的偏好。
主要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催产素,包括在下丘脑中的。
9) 生育能力
食用益生菌酸奶或纯化的益生菌会在雌性小鼠的皮肤、口腔、阴道和直肠中引起更多酸性条件。
阴道中的酸性 pH 值与生育高峰时间相关,估计在 25 岁左右。然而,应该更详细地研究Lactobacillus reuteri 的具体益处。
一些公司向男性推销Lactobacillus reuteri,声称它可以增强性欲。然而,目前尚不清楚Lactobacillus reuteri是否会影响男性或女性的性欲。
动物研究表明,Lactobacillus reuteri可能会增加睾酮(需要IL-10)。
结 语
总体而言,Lactobacillus reuteri 是一种研究相对充分的益生菌菌株,通常存在于肠道中。人们已经注意到罗伊氏乳杆菌的多种有益作用。
首先,罗伊氏乳杆菌可以产生抗菌分子,例如有机酸、乙醇和罗伊氏菌素。由于其抗菌活性,罗伊氏乳杆菌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定植并重塑宿主中的共生微生物群组成。
第二、罗伊氏乳杆菌可以有益于宿主免疫系统。例如,一些罗伊氏乳杆菌菌株趋向于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同时促进调节性 T 细胞的发育和功能。
第三,具有加强肠道屏障的能力,罗伊氏乳杆菌的定植可能会减少微生物从肠腔到组织的转移。微生物跨肠上皮易位已被假设为炎症的引发剂。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罗伊氏乳杆菌的定植来改善炎症性疾病,包括那些位于肠道以及远程组织中的炎症疾病,虽然需要大样本的人体试验确定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提到的证据不足或缺乏有力证据的,也为该菌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希望和方向,在使用和推广之前,还需要更多研究证实其对人体的益处。
相关阅读:
肠道细菌四大“门派”——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
全面认识——肺炎克雷伯菌 (Klebsiella pneumoniae)
主要参考文献
Mehling H, Busjahn A. Non-viable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Z 17648 (Pylopass™) as a new approach to Helicobacter pylori control in humans. Nutrients. 2013 Aug 2;5(8):3062-73.
Jones ML, Martoni CJ, Parent M, Prakash S. Cholesterol-lowering efficacy of a microencapsulated bile salt hydrolase-active Lactobacillus reuteri NCIMB 30242 yoghurt formulation in hypercholesterolaemic adults. Br J Nutr. 2012 May;107(10):1505-13.
Lactobacillus reuteri good for health, Swedish study finds,November 4, 2010
Saviano A, Brigida M, Migneco A, et al.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 17938 (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 in Diarrhea and Constipation: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Medicina (Kaunas). 2021;57(7):643. Published 2021 Jun 23.
Weizman Z, Abu-Abed J, Binsztok M.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 17938 for the Management of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in Childhood: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Pediatr. 2016 Jul;174:160-164.e1.
Weizman Z, Asli G, Alsheikh A. Effect of a probiotic infant formula on infections in child care centers: comparison of two probiotic agents. Pediatrics. 2005 Jan;115(1):5-9.
Savino F, Pelle E, Palumeri E, Oggero R, Miniero R. Lactobacillus reuteri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Strain 55730) versus simethicone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colic: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Pediatrics. 2007 Jan;119(1):e124-30.
Ojetti V, Ianiro G, Tortora A, D'Angelo G, Di Rienzo TA, Bibbò S, Migneco A, Gasbarrini A. The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supplementation in adults with 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 2014 Dec;23(4):387-91.
Coccorullo P, Strisciuglio C, Martinelli M, Miele E, Greco L, Staiano A.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 17938) in infants with functional chronic constipation: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 Pediatr. 2010 Oct;157(4):598-602.
Rosenfeldt V, Benfeldt E, Nielsen SD, Michaelsen KF, Jeppesen DL, Valerius NH, Paerregaard A. Effect of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strains in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03 Feb;111(2):389-95.
Mu Q, Tavella VJ, Luo XM. Role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s. Front Microbiol. 2018;9:757.
Jones ML, Martoni CJ, Prakash S. Cholesterol lowering and inhibition of sterol absorption by Lactobacillus reuteri NCIMB 30242: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Eur J Clin Nutr. 2012 Nov;66(11):1234-41.
Jones ML, Martoni CJ, Prakash S. Oral supplementation with probiotic L. reuteri NCIMB 30242 increases mean circulating 25-hydroxyvitamin D: a post hoc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3 Jul;98(7):2944-51. doi: 10.1210/jc.2012-4262. Epub 2013 Apr 22.
Hurdle JG, Yendapally R, Sun D, Lee RE. Evaluation of analogs of reutericyclin as prospective candidates for treatment of staphylococcal skin infections.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9;53(9):4028-4031. doi:10.1128/AAC.00457-09
Ana Aleksic,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e Lactobacillus reuteri Probiotic, 2021
Hurdle JG, Heathcott AE, Yang L, Yan B, Lee RE. Reutericyclin and related analogues kill stationary phase Clostridium difficile at achievable colonic concentrations.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1;66(8):1773-1776.
Hasslöf P, Hedberg M, Twetman S, Stecksén-Blicks C. Growth inhibition of oral mutans streptococci and candida by commercial probiotic lactobacilli--an in vitro study. BMC Oral Health. 2010 Jul 2;10:18. doi: 10.1186/1472-6831-10-18.
Martinez RC, Seney SL, Summers KL, Nomizo A, De Martinis EC, Reid G.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and Lactobacillus reuteri RC-14 on the ability of Candida albicans to infect cells and induce inflammation. Microbiol Immunol. 2009 Sep;53(9):487-95. doi: 10.1111/j.1348-0421.2009.00154.x.
Thomas CM, Saulnier DM, Spinler JK, Hemarajata P, Gao C, Jones SE, Grimm A, Balderas MA, Burstein MD, Morra C, Roeth D, Kalkum M, Versalovic J. FolC2-mediated folate metabolism contributes to suppression of inflammation by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reuteri. Microbiologyopen. 2016 Oct;5(5):802-818. doi: 10.1002/mbo3.371. Epub 2016 Jun 28.
Thomas CM, Hong T, van Pijkeren JP, Hemarajata P, Trinh DV, Hu W, Britton RA, Kalkum M, Versalovic J. Histamine derived from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reuteri suppresses TNF via modulation of PKA and ERK signaling. PLoS One. 2012;7(2):e31951. doi: 10.1371/journal.pone.0031951. Epub 2012 Feb 22.
Iyer C, Kosters A, Sethi G, Kunnumakkara AB, Aggarwal BB, Versalovic J.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reuteri promotes TNF-induced apoptosis in human myeloid leukemia-derived cells by modulation of NF-kappaB and MAPK signalling. Cell Microbiol. 2008 Jul;10(7):1442-52. doi: 10.1111/j.1462-5822.2008.01137.x.
Heo YJ, Joo YB, Oh HJ, Park MK, Heo YM, Cho ML, Kwok SK, Ju JH, Park KS, Cho SG, Park SH, Kim HY, Min JK. IL-10 suppresses Th17 cells and promotes regulatory T cells in the CD4+ T cell popul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Immunol Lett. 2010 Jan 4;127(2):150-6. doi: 10.1016/j.imlet.2009.10.006.
本文转自: 谷禾健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