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似乎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通病之一,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健康障碍,影响着全世界3亿多人。
我们知道,脑-肠道-微生物组轴 在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口腔微生物群在心理健康中的潜在作用很少受到关注。
近日,一项研究基于 16S rRNA测序,比较了抑郁症(n = 40)和匹配对照(n = 43)的年轻人的唾液微生物组的结构和组成。
注:抑郁症——符合 DSM-IV 抑郁症标准
研究观察到两组之间的唾液微生物组 alpha 和 beta 多样性存在差异。在抑郁队列中,共发现2种细菌增多,19种细菌丰度降低。
这项初步研究表明口腔微生物组的组成与年轻人的抑郁症有关 。
这是首次关于口腔微生物与抑郁症之间关系的研究,成人抑郁症患者唾液微生物组结构和组成的细微变化。有证据表明,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和交叉。口腔内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也很有可能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转移或泄漏,导致神经炎症,这是抑郁症病因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抑郁人群和健康人群唾液样本的物种多样性
A)所有受试者唾液菌群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29.6±11.8%)、厚壁菌门(24.5±9.3%)和变形菌门(21.2±9.3%)。
B)所有受试者唾液微生物组中最常见的科为普氏菌科(26.9±10.8%)、巴斯德氏菌科(16.4±10.3%)和链球菌科(9.9±5.3%)
抑郁症患者的抑郁菌群结构与对照组不同
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受试者的口腔微生物组结构略有不同:
抑郁症患者唾液微生物组中 特定细菌群的差异丰度
相对于对照组,抑郁人群中明显增多的菌:
Prevotella nigrescens:一种以前与牙周炎和Th17体内免疫应答 相关的细菌。
抑郁人群中显著减少的菌:
普氏菌 Prevotella, 嗜血杆菌 Haemophilus, Rothia, 密螺旋体属 Treponema, Schaalia, 奈瑟氏菌 Neisseria, Solobacterium, Lepotrichia, 梭菌属 Fusobacterium, 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
Heamophilus parainfluanzae:一种在口腔中发现的常见菌,它对癌细胞有抗增殖 作用,但也可以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 。
Rothia mucilaginosa:也是口腔常见的共生菌,产生肠杆菌素,可减少 某些致龋变形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
Schaalia lingnae:已被确认为与健康口腔相关的核心微生物群 之一,在抑郁症患者中发现其减少 。
可以推测,一部分正常微生物群的丰度较低,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口腔部位的致病性或炎症性微生物成分增多。
较低水平的放线菌曾被认为与青少年的高焦虑和皮质醇水平有关,并可能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过度激活的标志,这在抑郁症的病理生理学中也很常见。
是否有可能仅仅因为吸烟影响 而造成结果差异?
吸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口腔细菌。在这个样本集中,重度抑郁症患者中每天或偶尔吸烟的比例很高 ,而健康人群中吸烟的比例很低。在样本选择过程中,优先考虑抑郁,尽可能匹配吸烟状态。
如预期的那样,在队列中抑郁和吸烟 都显著改变 了唾液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然而,根据CCA分析后观察到的分离,两者的 影响似乎没有重叠 ,并以不同的方式改变了微生物组 。此外,在控制吸烟状态后,个体类群的丰度也存在差异。因此,这里观察到的抑郁的影响是独立的,而不是由吸烟状态造成的。
口腔健康与抑郁症的关系
口腔健康和卫生习惯也会影响口腔微生物群。在这项研究中,没有收集有关口腔健康的数据,在当前的报告中也没有对这个变量进行控制。
有证据表明抑郁和口腔健康状况差之间存在联系,但两者的关系是复杂的,在某些情况下,抑郁可能导致口腔健康状况差,而在另一些情况下,缺乏个人护理可能先于抑郁 。
研究人员观察到的口腔微生物组的差异可能并不是所有病例的抑郁症的直接原因,而是口腔健康不良的次要后果。口腔卫生不佳可能是整体健康状况不佳和全身炎症的前兆,这也是抑郁症的一个风险因素 。
总之,口腔健康、抑郁和口腔微生物群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但该研究指出抑郁患者的口腔微生物变化,可以提高我们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理解,可能为新的诊断靶点和早期干预策略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Wingfield B, Lapsley C, McDowell A, Miliotis G, McLafferty M, O'Neill SM, Coleman S, McGinnity TM, Bjourson AJ, Murray EK. Variations in the oral microbiome are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in young adults. Sci Rep. 2021 Jul 22;11(1):15009.
本文转自:谷禾健康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牛耀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40048-1297148.html
上一篇:
[转载]肠道重要基石菌属——罗氏菌属(Roseburia) 下一篇:
[转载]肠道微生物群与五种癌症的相互作用:致癌 -> 治疗 ->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