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美国年轻一代的几个显著倾向

已有 18074 次阅读 2014-6-20 04:02 |个人分类:万花镜|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发展趋势, 美国年轻人

美国年轻一代的几个显著倾向

 

蒋继平

2014620

 

科学网是一个海内外华人学者的交流平台,年青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和继承人,因而,本文利用科学网这个交流平台向国内民众介绍一下美国年青人的发展趋向,借此让国内的人了解未来美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我这里说的美国年轻一代,是指30 岁以下的人群,他们生于1984年以后,通常还没有成家立业。这代人有如下的一些发展趋势。

  • 体型发胖和出现两极分化。体型发胖这个趋向在少数民族中更为明显,尤其是西裔,拉丁美洲裔和黑人,真正的欧洲血统的白人好一点。我们公司的所有雇员中,顶层的大老板都是正宗的白人,他们不但自己保持着良好的体形,他们的子女一般身材也很好,没有明显的超重或者肥胖的感觉。但是,公司的绝大多数员工都是拉丁美洲裔,主要是墨西哥人,他们一般自己也是体形发胖的人,大多数属于超重的人,他们的子女几乎个个都是属于超重的人,有的已经属于肥胖的范畴了。因而,在我的感觉中,美国社会的年轻一代在体型的发展上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总的来说,家庭条件较好的中上层白人的子女仍然保持着正常的体型,而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大多数劳工阶层的子女中的大部分已经属于体重超重的人群。这里顺便说一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肥胖和超重的定义:身体质量指数( Body Mass Indicator, 简称 BMI)低于18 的属于太瘦或者营养不良的人群,处于18-24.99的属于正常,处于25-29.99的属于超重,高于30的属于肥胖。

  • 猫头鹰的生活习性。这代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喜欢夜间工作。他们通常在晚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 3点的时段最活跃。他们的主要活动几乎集中在电子设备方面,沉迷于电视,电脑,手机和电子游戏机。有的是做学校的作业,但是更多的好像是娱乐或者网上的社交活动。即使到野外活动,他们也会在晚上到球场打球,在游泳池游泳,或者在游泳池边喝啤酒聊天。举个例子来说,我每天晚上8-9点到小区的公共健身房和游泳池锻炼身体,通常在将近9点左右,可以看到一些中学生开始来健身房或者游泳池活动。 在这点上,几乎所有的族群都是一样的,我自己的两个孩子也是如此。我不断地提醒和警告他们也无济于事。因而,在无奈之下,只能感呔时代的造化。

  • 婚姻观念淡薄。虽然这代人中年纪较大的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他们很少关注自己的婚姻和家庭问题。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会寻找自己心中的伴侣,甚至实行同居,但是,他们很少考虑结婚生孩子的事。即使大学已经毕业,有了自己的工作,他们还是喜欢单身,过着独立的生活。他们宁可同居,极少数的甚至怀孕生孩子也不正式结婚。真是让我这样的人想不通。

  • 个性独立和生存压力大。这代人是在自由平等的人生理念下接受的教育,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思维和品性,独立的思维意识特别的强烈,而且环境条件也迫使他们必须学会独立生活和思考。他们从高中毕业就要离开家庭去上大学,然后绝大多数都必须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找工作和谋生。他们面对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方面面临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身上的债务也越来越重,这种债务主要来自于学生贷款。国家经济不景气,自然和社会资源越来越紧缺,人口越来越多,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这代人面临空前的生存压力。

  • 信仰的迷失。这代人的另一个鲜明特性是信仰的迷失。他们在学校中接受的大多数知识是科学的内容,其中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在家庭的影响下,在教堂接受的是宗教信仰。因为科学的进化论与宗教的神创论有矛盾,因而,他们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中相当纠缠,有些迷失。他们有的虽然形式上仍然参与教会活动,可是内心世界已经对宗教信仰产生了疑问。当然,他们中的一些仍然是坚定的宗教信徒。不过,整个社会的趋势好像倾向迷失的一方。

综上所述,美国年轻的一代是信仰迷失,家庭婚姻观念淡薄,个性独立,生存压力大,喜好夜间活动和身体超重的一代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804889.html

上一篇:海归数字背后的真相浅析
下一篇:给孩子上的人生第二课
收藏 IP: 74.118.233.*| 热度|

10 余国志 智宇 武夷山 陈楷翰 李宇斌 杨顺楷 朱晓刚 汪晓军 王云才 LongLee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1 0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