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中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ping

博文

要有效地治理沙漠必须首先懂得沙漠的特性

已有 4494 次阅读 2013-7-15 07:17 |个人分类:科普知识|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治理, 沙漠

要有效地治理沙漠必须首先懂得沙漠的特性


蒋继平

2013714


我在前几天发表了[对治理北京雾霾环境的一点个人浅]1)一文,受到了许多读者的质疑和评论。 总的来说,这些质疑和评论是比较理性的, 有的是合理的。我自己也觉得我的文章的标题有点不对,我把雾霾和沙尘暴的概念混杂在一起, 这确实是我的不对。在此, 我向各位读者表示认错。并借此机会向那些真心地讨论科学问题的读者表示感谢。

虽然我的那篇文章有点概念不清的嫌疑,可是, 我在文章中说我有治理沙漠最先进和最科学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却是我的肺腑之言。

有的读者不相信我具有这方面的能力,他们要我在博客上说明具体的内容, 我断然拒绝。不过, 现在想起来, 读者的要求也许有一定的道理。要是我不首先展示在这方面的知识, 如何使别人知道我确实有这方面的才能呢?

鉴于这样的认知,今天我就来谈谈我对治理沙漠的个人看法。

我个人的看法是,要有效地治理沙漠, 必须首先懂得沙漠的特性。

沙漠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大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1. 光照强度和长度,这个取决于沙漠的地理经纬度。

  2. 风水。

  3. 土壤组分。

  4. 地形地貌。

这些大的自然因素构成了宏观层面的决定力量,是人类目前还不能任意改变的因素。

在这四个大的因素中,第二项风水的影响最大。 我这里的风是指大气的运动形式,包括地面可以感觉到的风和高空的大气环流,水是指降水量和地面地下可利用的水资源。

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决定某一地区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的两个最关键因素。首先,没有足够的水分, 任何生物都无法生长。其次,极端的温度也会对生物生长产生致命的影响。

沙漠地区的最大特征就是严重缺水和温差很大。这对生物生存是极端不利的。 所以,騰格里沙漠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植被,黄沙被大风吹成沙浪和沙丘。

沙漠缺水是由几个因素决定的。第一, 常年的降水量很低很低。这是沙漠干燥型气候特征。第二,沙粒对水分的吸附率很低很低,因而,沙漠对水的保存性很差。 要是在等量降水量的情况下,在粘性土壤地区和沙漠地区的情况就会大大的不同。粘土地区可能已经到了地面积水的程度,而沙漠地区地表上层部位可能仍然没有任何自由水。这就是沙漠的渗漏特性。第三,沙漠地区因为地表没有任何植被,天空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烈日当空, 因而,地表温度很高,空气湿度很低, 所以, 地表对水的蒸发量特别大。这是沙漠的蒸发特性。

这三大特征构成了沙漠的严重缺水,尤其是沙漠的浅层地表更是如此。沙漠的严重缺水导致了生物生存的极度困难,因而, 微生物和植物很难在这种环境下生存。 没有微生物,土壤就缺乏有机成分,从而使土壤颗粒成了真正的无机物,失去了对水的吸附力,导致了沙漠的渗漏。地表没有植物,更利于气流的畅通无阻,因而, 沙漠地带的风力一般比平原地区和山区要强劲得多。风大就会提升地表的蒸发速率。 这些因素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体系。

由此可见,缺水是沙漠地区的最大问题。 有了足够的水,就能扭转这个恶性循环, 从而改变沙漠的面目。

那么,很明显,要把沙漠变成良田, 只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就行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造成沙漠缺水主要有三大因子,其中降水量很低是大自然因素。 这个因素是目前人类无法改变的。那么,人类目前可以做的是如何防止沙漠对水的渗漏和蒸发。假如我们可以高效地防止渗漏和蒸发, 我们只要在自然降水量的基础上,稍微提供一些额外的水源, 就完全可以满足生物在沙漠地带的生存。因而,高效地利用好每一滴水是治理沙漠的关键所在。

这是我个人治理沙漠的知识,构思和理论。 至于如何高效地防止渗漏和蒸发,我在此不愿意透露, 请大家理解和谅解。 不过,我可以肯定地告许各位读者, 我确实具有最高效地利用好每一滴水的综合技术。

顺便说一下,现在中科院, 农业部和宁夏政府在宁夏中卫请外国专家设计搞的治沙工程根本不符合治沙的科学道理。那真是在浪费老百姓的血汗钱。不过,我这么一说,我的这篇博文又要受到很多人的攻击了,尤其是那些参与这个项目设计和施工的官员和科技人员。但是,假如我们摸着良心说话, 假如搞这个工程用的是私人的钱,我相信那些官员和科技人员是绝对不会那样做的。


1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706820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3132-708211.html

上一篇:在美国生活的苦与乐
下一篇:中美两国间各个层次博弈的浅析
收藏 IP: 98.208.235.*| 热度|

3 陈楷翰 chaijf alial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