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的高效率来自何处?
蒋继平
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
在科学领域工作的科技人员都希望自己能够早出成果和多出成果,因而,都希望自己的科研效率能够高一些,再高一些。 这种想法是合理的, 也是应当的。可是, 那仅仅是想法,在自然和社会实际中, 在我们工作的实验室中, 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只有充分有效地解决好这些挑战,我们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那么如何有效地解决科研中的难题,提高科研的效率呢?下面是本人在长达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的一点儿心得。
首先要调正好心态和情绪。 因为科研都是人在搞的, 所以,人是科研效率的关键因素, 而人的行为都是心态控制的, 心态影响情绪,情绪影响工作效率,这是一个连锁效应。 有关这点,我在以前已经有所论述。 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照:1。 优秀科学家应有的几种心态。2。 科研工作者的情绪对科研成效的影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46644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463648]
实事求是地说, 我们不管做人还是做事, 都应该用心去做。所谓用心,就是认真二字, 凡事讲认真,专心致志。 除了专心外,还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参与活动。 积极的心态给人一个良好的情绪, 良好的情绪对人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具有被动厌世心态和闷闷不乐情绪的科研人员是不会有高效率的。 要把科研当成是一种享受, 而不是一种负担, 因为享受是动力,负担是阻力, 在这一点上大家一定会有同样的体会。
其次要做好试验的规划和安排。科研工作需要逻辑上的严密性,时间上的连贯性,程序上的可行性。这些都需要预先的周密计划和安排。这些计划和安排直接关系到科研的效率和成败。 有关这点,我在先前也专门谈论过。 这里顺便引用一下:1。 如何进行高效严密的实验设计。2。计划性在科研上的重要性。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45681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3132&do=blog&id=454967]
周密的实验安排对在生物领域的研究的人员来说尤其重要。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物研究涉及到许多因素,生物生长对时间是很敏感的, 因而,在时间上的安排就显得格外重要。 另外, 生物生长也对环境条件很敏感, 比如说,温度,湿度,光照, 和营养等等。所以,这一系列因素都必须认真地考虑进去, 要仔细地安排好时间。 任何一个时间的错位可能导致试验的某一个环节的失败,从而导致整个实验的前功尽弃。 我在我的科研顶峰时期, 有一段时间几乎整年没有节假日,终年在实验室和温室从事记载,观察,和分析, 与时间赛跑。
再者是充分做好物质准备。 实验需要各种仪器,设备和试剂,没有这些必要的物质, 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实验。 因而,要是在某个实验过程中,突然发现某种物资不能满足试验的需要,必定会对实验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点在生物研究方面更显得突出。 所以,我在开始某项实验前, 总是反复检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各种试剂,以确认它们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有足够的数量来满足完成这个实验的需求。 我的原则是至少要有三个月的储备,决不等到需要时再去订货。 在购买一些常规试验用品时,我一般一次就预备至少六个月的量。这样做可以省去很多时间和精力,从而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是培养一个合作的团队。许多科研项目需要许多人的参与才能完成, 即使某些项目不需要很多科学家一起参与,通常也需要一些助手或者同事的合作才能完成。可以这么说,在科研的实际中,几乎没有任何项目是一个人完成的(除了纯理论研究领域)。这就涉及到一个团队合作的问题。这个问题对科研成效也是很明显的。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他/她不可能事事都自己动手。实际上, 一些高效率的科技人员就是善于团队合作的人,也可以说是善于利用他人的人,或者说善于调动别人积极性的人。 我自己的经验是:在重要的实验设计上, 我自己多把关,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我放心的让助手们去做。 当然,我与助手们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与同事们的关系也是很好的。养成这种良好的关系除了乐观开朗宽容的个性外, 更多的依赖于平时的乐于奉献和关爱之心。 您付出的越多, 得到的回报也一定会多。 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气氛是提高科研效率的关键因素。 有关这点,我在[科研环境对科研成效的影响]一文中已经有具体的描述。
综上所述, 科研的高效率来自于积极的心态, 良好的情绪, 周密的计划, 严格的操作, 正常的设备,充足的物资, 同事的合作, 和助手的支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