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大气的(准)静风态(2)—(吐鲁番)盆地静悄悄

已有 4684 次阅读 2013-4-29 12:15 |个人分类:大气呼吸过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气, 吐鲁番

大气的(准)静风态(2)—(吐鲁番)盆地静悄悄

张学文,2013.4.29

       大气的(准)静风态(1)提出了要重视大气的准静风状态。也谈到盆地的静风情况比较多。现在就单独讨论一下我国相当封闭的盆地即吐鲁番盆地的静风情况。

       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新疆东部,那里不仅多高山,而且一般的盆地海拔也多有数百米的高程。唯有吐鲁番盆地的最低处居然低于海平面155米。海拔低于海平面的面积有400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对应60公里长60公里宽)。所以你不妨认为吐鲁番盆地是个很大又很深的坑。可以想象装入这个大坑里的空气是难道流动的。或者说哪里的空气应当经常处于静风状态。

我手头仅有一个吐鲁番盆地中海拔低于0米的东坎气象站(海拔-49米)的1977年统计资料。其年平均风速是0.8/秒。各月的静风状态的出现概率见于下表:

气象站

东坎

吐鲁番

吐鲁番

鄯善

鄯善

月份*年代

1977

1971-80

1956-80

1971-80

1956-80

1

96

67

49

55

34

2

90

49

37

44

27

3

65

28

23

33

21

4

53

27

22

30

20

5

60

27

21

32

22

6

62

26

21

35

22

7

55

27

23

33

25

8

72

31

26

40

29

9

77

35

31

46

31

10

81

47

38

55

33

11

87

57

44

56

34

12

82

66

51

58

36

年静风概率

73

41

32

43

28

年平均风速

0.8

1.3

1.7

1.2

1.8


       从表中可以看到吐鲁番盆地的东坎气象站从10月到2月的静风状态占了80%,其1月份居然静风状态占了96%的时间。表中的吐鲁番、鄯善也属于吐鲁番盆地,仅不过它的海拔已经高于海平面。我们不妨说深盆地里的空气静悄悄!一般地说那里的空气一天移动不了100公里。

       新疆盆地很多,下面是其他盆地的1977年的各月、年静风概率及其平均风速表。它们都说明盆地的空气静风居多。或者说静风多是盆地气候的重要特色。

新疆其他盆地的静风概率

(空白表示该月“静风”不是出现概率最多的状态)

 1977年

月份

准噶尔盆地-

蔡家湖

尤尔都斯盆地-巴音布鲁克

焉耆盆地

拜城盆地

塔里木盆地

-阿拉尔

1

55

35

46

66

32

2

51

43

29

62

24

3

22

27

20

37

26

4

 

 

25

28

18

5

 

 

17

37

24

6

 

 

33

41

18

7

 

27

32

32

23

8

15

18

48

48

34

9

 

21

33

48

28

10

17

 

42

69

33

11

26

29

53

72

37

12

43

69

52

56

29

年静风概率

23

27

36

50

27

年平均风速

2

2.3

2.1

1

1.9


静风固然是一种大气状态,但是在静风状态下的大气是否还有其他的活动特色?这些我们后面再讨论。

参考文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011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480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685057.html

上一篇:2013.4月28日中国降水资源总量与笼罩面积报告
下一篇:中国气象局对雅安暴雨的表述准确吗?
收藏 IP: 220.171.151.*| 热度|

4 周少祥 蒋大和 杨学祥 zhxftcl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