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2023年张启斌就中国历法的两次演讲...

已有 1988 次阅读 2024-1-11 10:06 |个人分类:朋友的文章|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23年张启斌就中国历法的两次演讲...

张学文说明,2024 01 11

老朋友张启斌最近来信介绍了他就中国历法的两次活动。下面是其一个对应的稿子(遗憾,因为我的编辑能力所限,文件中的图片、照片没有贴出)。

欢迎大家提出看法。

--------------

编者按,2023年11月1日,张启斌以校外重要嘉宾身份出席清华大学国家形象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2023年12月,张启斌又出席太原“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太原“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论坛采用在线直播形式,在线观看人数高达3.4万人次。以下是张启斌出席这两场报告的“文字整理稿”,现场录屏见https://b23.tv/N0shA7K

 

 

谢谢主持人,各位老师,在线的各位嘉宾,视频在线的网友们,大家好!

我做的报告题目是:

中国天文历法是如何被西方传教士搞偏搞废的?

——复兴中华历法,构建中国新时代天文历法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

我报告有五项内容:

一、中华历法现状

  二、天文历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标识

  三、中西历法之实质及其对比     

  四、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西方传教士对我国

  历法做了手脚,转了基因

  五、中国历法一定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一、中国历法现状

朱子曰: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中国是历法文明古国,中国的天文历法曾经领先于世界数千年。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民国政府把西方阳历引入中国,同时并用民国纪年法。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同时辅以我国传统历法“夏历”(“文革”的时候,改称“农历”),也即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实行了中西“双历并行”这样的国策。但是,我们在现实领域,例如国庆节、建军节等等重大国家节日,以及孔子纪念日,还有我们广大民众身份证,等等,均无法使用我国传统历法恒日表述或登记,同时国际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也无法用我国历法直接翻译。

 

例如:2023年国庆节,我国农历在八月十七;2024年就跑到了到农历的八月廿九;2025年又跳回农历八月初十。因此,我国不得不“一时权宜”,以西方阳历为主流历法了。

这样,每当国庆节、建军节等等重大国家节日的时候,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就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天安门城楼除了领袖画像外,还要竖立两个西方阳历纪年牌……

 

天安门广场竖立两个西方阳历纪年牌,我觉得很扎我们中国人的心。1949 -2019,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站在历法角度来解读,那就是耶稣诞辰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耶稣诞辰的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自古有之的天文历法难道真的不堪大用了吗?

孙中山先生说:“光复之初,议改(西方)阳历,乃应付环境一时权宜之办法,并非永久固定不能改变之事。以后我国仍应精研历法,另行改良,以求适宜于国计民情,使世界各国一律改用我国之历,达于大同之域,庶为我国之光荣”。

2019年,有人在亚洲峰会上把中国天文历法列为我国第五大发明,并高度赞扬中国天文历法:“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看来我们应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二、天文历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标识

《史记》曰:“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

意思是说,颁历是君权统治的象征,臣民奉谁的正朔(历法)就表示接受谁的统治。现在我们奉西方阳历为主流历法,从司马迁的角度来看,就等于我们在奉西方阳历为正朔,难道我们也要接受西方基督教的统治吗?实际上,不管你内心接受与否,只要你奉人家历法为主流历法,你就会潜移默化接受人家的文化。    

我认为:我们中国文化,绝不可“以西方基督阳历为正朔”,宣布自己完成了复兴!恢复民族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必须跳出西方阳历(公历)五指山!我们必须构建新时代中国本土历法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

三、中西历法之实质及其对比

 

天文学和地理学,由于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最顶级的地位,因此被称为人类科学的两大支柱。天文学与地理学结合起来有个衍生的部分,叫作历法。

中国古籍《大戴礼记》曰: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老祖宗创建历法:不但要具有时间标尺属性,还要具有准确的天文对应点,

 

以及还要与大地方位保持一致,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反观西方阳历(公历),由于西方阳历与天文位置和地理方位不进行标定,因此西方阳历很容易被宗教所挟持……

 

总之,西方阳历概况起来,先天具有四大弊端:年不正、月不齐、无有四季,纪年不确 

因此,西方阳历自成为公历以来,广受世人诟病。但是,就是这样一部丑陋的、不科学的西方阳历,现在却成为我国的主流历法,而我国自古有之的天文历法,却不得不靠边站,甚或现在给西方阳历当个“小跟班”都不行了。   

 

这是我们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一进门口的“历史墙”。

由于西方阳历对我国一百多年以来的严重侵蚀,我国国家博物馆和我国国家图书馆,现在也都在使用西方阳历来表述我国的“历史时间轴”,似乎我国从来没有历法似的!?

 

还有我国传媒界和我们的教科书,现在都把我国24节气从我国传统历法中这样肢解下来,用西方历法来表述……

大家知道,“24节气”发端于我国传统历法,自汉武帝《太初历》以来,在我国至少已经使用了2127年,现如今,我们中国人的24节气,现在却无法用中国历法来表述,这正常吗?

 

还有我们“国家地理公众号”,现在也在使用西方阳历来表述我国24节气。

——以上这些部门及媒体行为,不等同我国圆明园十二兽首,还没等人家来抢,我们就主动送到大英博物馆了吗!?

四、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1、中国历法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大变革

 第一次大变革,据说出现在黄帝时代:轩辕黄帝采用“十九年七闰法”,把我国正朔阴历与我国干支阳历很好的调和在一起,因此中国历法从未出现过“冬夏倒置”之现象。因此,我们说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

 

 

实际上,在我国先秦历法史上,常有所谓“大历”、“小历” 之说。用庞朴先生的话说,大历是朝廷正朔,小历是民间历书,大历带有政治色彩,小历包含泥土气息,二者常常同时并存。

 

庞朴先生所说的小历,就是我国先秦民间节气历,已经非常成熟,非常发达。

2、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

到了西汉年间,由于朝廷使用的正朔干支历历纪坏废”,于是司马迁等人向汉武帝建议:“宜改正朔”,加之当时“书同文、车同轨、历同期”国家大一统政治需要,汉武帝最终采纳邓平、落下闳等人意见,把民间小历“24节气太阳历”纳入皇家《太初历》,同时辅助皇家太初历定年和置闰,自此开创了我国历法“以正朔历为主,以干支历和24节气太阳历为辅,行夏正”两千余年之先河。

 

也就是说,我国历法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得到真正的大一统,从此民间百姓也不让再触碰历法了。以致明朝大思想家顾炎武感叹:“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也”。

3、中国历法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汉武帝开创的我国三合历法,经过历朝历代一百余次修订,但是其所包含的“24节气太阳历” ,始终未曾改变。

 

到了明末清初,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以利玛窦、汤若望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他们发现中国皇帝非常重视天文历算,而且他们还发现中国历法中还隐藏着一部非常规整的节气历,特别是中国24节气交节日与西方阳历,还有着稳定的对应日期,因此西方传教士认为,中国节气历很可能会成为西方阳历进军中国的绊脚石。于是1645年,西方传教士忽悠刚刚入关的满清政府,废除了中国人“平气注历”传统,而改用中国隋唐以来,只用于日月交食等精密天象运算的“定气法”来注历,也即西方传教士瞒天过海对中国节气历转了基因。

 

从此,中国24节气就开始与我国天文历法脱节断链,变成如今这样,纯粹的、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没啥大用的天上的黄经数据。

 

同时我国历法的四时八节、24节气,也不再严密对称平衡,而且24节气之“日期”还被西方阳历“上下了一两天” 。

例如,我们中国老百姓所熟知的“春打六九头”,现在已经不在六九头上了,而是跑到了五九尾,还有我国七十二候也出现“4天”一候反常现象。因此,我国传统历法中所包含的诸多太阳历法之概念,很快就淡出公众视野。 ……西方传教士的这一招,相当于把我国的海防大炮给拆除了,最终导致西方阳历于1912年顺利进入中国。

历史,历史,有“历”才有史。由于西方传教士给我国历法做了手脚,转了基因,因此我国历法三百多年以来,一直在《西洋新法历书》框架内徘徊,失去了自我造血能力。现如今我国农历尽叫紫金历,但其实质仍没有逃脱西方传教士“转基因定气法”之思维框架,因此一百多年以来,我国历法不仅未有丝毫进步“达于大同之域”,而且还被西方阳历彻底碾压和扭曲……

南怀瑾先生曾说:“我实在担心中国文化会断绝。现在不要说没有天文系,有了天文系,又有谁能够真正懂得中国自己的天文?中国的天文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国家民族的文化如果断绝了,将会永无翻身的日子。”

前几天有朋友在群里说,我国早已经不搞历法计算了。每年出版的天文年历,都是抄袭西方的计算结果,我们翻开任何一本天文年历,都交代很清楚。我国历法精英们正经事不做,整天就是为了在西方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为西方提供免费服务……。我认为,不无道理。

五、中国历法一定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前文所述,我国历法自西汉太初历以来,一直都是三合历法,由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历法做了手脚,因此我国历法无论是正朔干支历,还是24节气太阳历,均无法与西方阳历“一一对应”,导致现如今,我国“双历并行”之国策无法真正落地,导致我国不得不全方位、无死角使用西方阳历,同时国际上的诸多大事件,也无法用中国历法直接翻译。

 

 

现如今,我国已全面迈进工业化快节奏时代,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变局中,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针对我国第二个百年战略下的国家形象之构建:我们必须跳出西方基督阳历五指山,我们必须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我们必须重新构建我国新时代天文历法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

为此,我做了这样一种的大胆尝试,并获得成功。首先,我把西方传教士转基因的定气法三合历进行逆转换,也即,把我国历法恢复到我国古老的平气法三合历状态。

 

 

第二,由于我国已全面迈进工业化快节奏时代,太阳历法相对于我国来说,更加符合我国工业化“便统计”之需求,因此我们当把我国历法中一直处于第三位序的“节气历”彻底解放出来,并确立“以我国节气历为主,以我国正朔干支历为辅”这样一个战略性转移目的,然后我们再对我国历法稍做一点技术性小改革,我们就可使我国“双历并行”这一国策真正落到实处,我称之为中华“新农历”。

 

中国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春,一月节,就是说,立春在每年的1月1日;雨水,一月中,就是说,雨水在每年一月的正中间。惊蛰,二月节,就是说,惊蛰在每年的2月1日;春分,二月中,就是说,春分在每年二月的正中间;清明谷雨,……等等节气,都是这个道理。

 

 

 

如上这些历表,是我根据中国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及根据北宋科学家兼思想家沈括的“十二气历”理论,编创的“中华新农历”。其中,最上一行是中国节气历,最下一行是西方阳历。二者永远都是“一一对应”的。

通过以上演示,我们看到,无论是我国24节气,还是我国七十二候,都是非常规整、非常漂亮的,而且还能与西方阳历一一对应。

大家请看,中华太初11月11日、12日,我画红圈的这两天,对应西方阳历2023年12月16、17日,也就是我们在太原开会的这两天。

 

这是连续六年的今天,不管在哪一年,中国阳历(节气历)与西方阳历永远都是一一对应的。换句话说,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如果不对我国历法做手脚,西方阳历是进不了中国的!

 

 

这是历史上的国庆节、建军节,中国阳历(节气历)8月27日,永远对应西方阳历10月1日我国国庆节;中国阳历(节气历)6月27日,永远对应西方阳历8月1日我国建军节……

(转下页)

 

 

 

这样我们就可用我国节气历(中国阳历),与西方阳历”双历并行” 表述中外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了。

例如,毛主席诞辰于中华太初1996年11月21日,也就是西方阳历1893年12月26日。

这样,我们利用我国古老的平气法节气历(中华规整的太阳历),就可构建出一整套与西方阳历完全平视对等的话语体系与叙事体系,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还可与西方阳历角逐世界公历。

 

为此,我还编撰出版了这样一套书。我的这套书,目前国家图书馆、清华、北大图书馆,以及重庆、广州等国家一级图书馆,均有收藏。今天开会我只复印了几页主要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下来可以找我拿一下。

 

还有一点时间,我们来看看北京天坛。

 

这是北京天坛祈年殿,关于“大殿柱子的示意图”:祈年殿大殿柱子间的距离,都是按天文、地理方位均衡分布的。如果我们按西方传教士“定气法”来建造祈年殿,每根柱子间的距离不仅不能相等,而且祈年殿的整体形状,也不可能是这种漂亮的正圆形。

 

这是我复原和编创中国节气历(中国阳历)使用的天文数学模型,与北京天坛祈年殿柱子示意图完全一致。

 

关于中华纪年

关于中华纪年的重要性,互联网甚或全国两会,每年都有相关提案,无需我进行展开说明。在此,我仅提供一点我的意见:首先,我认为:纪年是“纪年纪月纪日”的简称,我们离开具体的历法,我们只能称为某个年代,而不能成为纪年。例如,我们中国人最最希望我国采用“黄帝纪年”,孙中山先生在建立民国时候,也确确实实实行过一阵黄帝纪年,但很快取消了,原因就是我国“黄帝历”已经失传了——如果我们用后世的历法而冠以“黄帝纪年”,这不是科学纪年法,而是托古,而且与西方阳历托“耶稣”之古的宗教纪年,没有区别!

如何确立科学的“中华纪年”,我认为必须有三个硬性指标:一可溯源、二可验证、三可执行。

可溯源,就是以我国某部历法颁布之年为纪元;可验证,就是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执行,就是有具体的“年月日”可用。

《太初历》,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首部国家级历法,而且还是我国24节气纳入国家历法之年,以及还是我国夏正“春节”的源头,迄今已经2127年(比西方不真实的耶稣纪年还要早104年),因此,我国以《太初历》为我国科学的“中华纪元”,再合适不过了。

我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四川阆中社科联陈恒主席的大力支持,他本打算也要来参会的,由于工作原因,很遗憾没有来。

谢谢大家,我的报告完毕。

 

中华太初2127年9月27日(西历2023.11.1),于清华大学国家形象论坛

中华太初2127年11月11日(西历2023.12.16),于太原西史辩伪论坛

 

 

下附张启斌出席“2023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太原“西史辨伪与中华文化复兴”论坛系列照片:

 

张启斌出席2023清华国家形象论坛,这是主会场,

 

清华国家形象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分会场

 

张启斌与论坛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交流

 

王义桅教授高度评价张启斌报告“振聋发聩”并愉快接受张启斌赠送的《中华平气法24节气恒日万年历》

 

张启斌出席太原西史辨伪论坛聆听金灿荣教授线上报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417440.html

上一篇:对水汽(水平)急流所在高度的一个草算
下一篇:感谢陈昌春博主对我的介绍
收藏 IP: 110.152.171.*| 热度|

5 高宏 宁利中 郑永军 杨正瓴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