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考古遗址中腐朽灰化的旱作粮食的鉴定方法,对于东亚地区旱作农业起源的历史,特别是对我国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为世界粟(谷子,小米)起源地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吕厚远课题组通过对现代粟、黍(糜子,稷,大黄米)及野生植物小穗颖片、内外稃片不同部位、不同细胞层的植硅体分析,明确了区分鉴定粟、黍植硅体的5种鉴定标准,在考古遗址粟、黍灰化样品的鉴定方法上取得突破。《PLoS ONE》的审稿专家认为,该研究采用的解剖式分析方法,不仅将会为解决欧亚大陆粟、黍旱作农业起源、传播的许多长期未决的问题提供可靠的研究手段,而且可以推广到小麦、大麦等其它农作物的植硅体鉴定中,将会极大促进世界农业考古研究的发展。两位同行专家给出了强烈推荐发表(strongly recommend be published)的审稿意见。论文发表后,被PLoS网站评价为是PLoS七种系列刊物已经发表的与考古有关的论文中最有意义(the most significant)的创新性成果。
吕厚远课题组利用上述新方法, 完成了对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窖穴腐朽灰化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 Gary W. Crawford教授为吕厚远课题组发表在《PNAS》的成果写了亮点评论,认为磁山遗址新的研究结果是对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其长达3000年的粮食生产时间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两河流域的叙利亚的Abu Hureyra遗址能够与之相比。
这项农业考古研究取得的系列成果和重大进展,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个分支学科交叉的成果,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文化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专家参加了合作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等项目的资助。这是吕厚远研究员继2005年在《NATURE》发表青海喇家遗址4000年前的面条成分的研究成果后,再次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的重要论文。
文章连接:
《PLoS ONE》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04448
《PNAS》 http://www.pnas.org/content/early/2009/04/21/0900158106.abstract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