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听 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hilfree

博文

《克拉底鲁篇》——名称问题的传播学与哲学内涵(一)名称约定论

已有 7825 次阅读 2008-12-2 02:03 |个人分类:读书| 柏拉图, 克拉底鲁, 苏格拉底

比赛结束了,博客还是要继续。

一、苏格拉底对赫谟根尼名称约定论观点的分析
在柏拉图对话中所描述的苏格拉底那里,确定的知识是基于一般概念,是与意见相对立的更高的存在,是真正的本质的现实。知识的“形式”form forms)实际上就是种(species)或类(classes)概念,而关于“形式”的知识便构成“德行”。柏拉图的“相”(idea, eidos的概念则是“形式”或者说诸如种或类概念的实体化。它是变化着的现象世界中的不变的永恒存在,是人们各种意见背后的认识对象,因为对“相”的真切把握或者说“相”自身就是“德行”,所以它又是人类此生欲望的真正目的。“相”并非物质的存在,只能通过概念去认知,于是概念分析则成为其相论不可或缺又困难重重的任务之所在。几乎在柏拉图的所有对话中都有对概念的分析与纠缠,《克拉底鲁篇》则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有着确定意义的概念或名称无比重要,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从中获得有关相的确定性知识。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纠缠于概念或语词的实在性问题,也正是形而上学的一个根源。
 
 
    对话中的赫谟根尼(Hermogenes)和克拉底鲁(Cratylus)依据当时习俗和自然(nomos & physis)的对立的划分在争论名称(names的性质和正确性的问题。赫谟根尼认为,“没有任何名称是自然给与任何事物的,所有的名称都是约定(convention)和使用者的习惯(habit)”,比如,我们经常给我们的奴隶换个名字,新的名字和老名字一样好用。同样,对于同样的事物,不同的城市和国家会有不同的名称。在名称的使用上,希腊人与野蛮人不同,希腊的几个部族也不一样。赫谟根尼声称,即使他把别人称作“马”的事物叫做“人”也是正确的。但是他同意苏格拉底的意见,命题是有真假之分的,所以组成命题的最小部分——名称也有真假之分。就此,赫谟根尼上了苏格拉底的圈套。因为,既然名称有真假之分,那么一个事物的名称就不可能是无论某个人喜欢怎么称呼它就怎么称呼它的任意的名称。所以,事物本身也不是某个人认为它是什么就是什么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所认为的真理就是事物对每个个人所显现的样子的观点,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人聪明有人愚蠢,这一点赫谟根尼也承认,那么如果事物如普罗泰戈拉所说的对每个人显现的都是真的,一个人实际上就不可能比其他人更聪明。同样,也不能像欧绪德谟(Euthydemus)说的那样,一切事物在同一时刻同等地属于一切人,因为这样美德和邪恶也会同等地属于一切人,那么就不可能有些人是好人,有些人是坏人。基于以上的两种看法,苏格拉底得出一个结论,事物并不是与个人关联,或受个人影响,而是独立的,保持着它们自己的本质和自然给它们的规定。接下来,苏格拉底进一步说明,从事物出发的行为(actions)也和事物一样真实(real)。
    苏格拉底认为,“行为也是按照其特有的性质(proper nature)而不是按照我们的意见来实施。”“你不可能用一盒火柴来切割或者用一把刀子来点火。言语(speech)就是行为,它用语词(words)来实施,语词就是其适当的工具,就像梭子是用来编织的适当的工具一样。”所以,必须按照自然的过程用适当的工具来给事物命名,而不能随心所欲。这种工具就是语词或者说是名称。在命名过程中我们就是做如下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交流或传达(communicating)信息,这就是教育;第二件事就是按照事物的性质把它们区分开来。语言如果是交流工具,它就是一种社会活动。如果某个个人给事物一个名称,而其他人并不采纳,那么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不真实的名称。按照泰勒(A.E.Taylor)的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驳倒了一种个人特有的纯个人语言的意见。再下来必然要涉及到由谁来给事物命名和怎样命名的问题。
    苏格拉底施展开其惯用的比喻的手法以木匠制作梭子来说明命名活动。首先,木匠不能随心所欲地制作,因为梭子的形状是由它要做的工作的性质来决定。再者,木匠制作梭子就是把自然的、真实的梭子的形式放进要加工的材料之中。还有就是,梭子的形式可以看作是基本固定的,但是木匠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它。所以,对于给事物命名的立法者(legislator)就必须知道怎样把每一事物真正的、自然的名称放进声音(sounds)和音节(syllables)之中,以完美的(ideal)名称来为事物命名。那么,立法者又听从谁的指导呢?苏格拉底认为,就像制作梭子的木匠是听从使用梭子的人的指导,因为使用梭子的织工才知道什么形式的梭子合适,立法者就要听从使用名称的人,就是知道怎样提问和怎样回答的人,也就是论理学家(dialectician的指导。到这里,苏格拉底似乎向赫谟根尼阐述清楚了名称的来源及其意义的确定性的依据。名称是用字母和音节表达的事物的真正的形式。随后,苏格拉底就从语源学和神话入手来具体的讨论一些希腊语汇的所谓真正的含义。这些议论太过随意,没有什么哲学价值,就像泰勒所说,“就语源而言,稍有一点机灵就会使我们能够从同样的资料中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或许这体现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的渊博或是幽默

美丽的希腊,西方文明的圣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407-206531.html

上一篇:《逻辑哲学论》(四)——逻辑命题的性质
下一篇:《克拉底鲁篇》——名称问题的哲学与传播学内涵(二)名称自然论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