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思维洗涤

已有 1704 次阅读 2023-5-23 11:07 |个人分类:科学人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在生活中,思维不可避免要蒙尘,所以要经常洗涤自己的思维。人类自身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即是好事,也是坏事。我们听一句话,看一段新闻,并不是单单受到内容的影响,还会受到表达方式,思维角度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外界的影响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内容,往往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潜移默化。比如我们看一些带有批评性质的新闻。虽然新闻没有告诉我们平时要多批评,但在潜移默化中,会让我们选择“批评”作为手段。当社会盛行批评的时候,人们自然要保护自己避免犯错误。当避免错误成为主流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不会选择冒头。

       如果周围的人总是从负面维度看待问题,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习惯从负面考虑问题。如果周围的人多习惯从正面考虑问题,他自然也会习惯正面。如果周围的人总是从正面维度看问题,他自然也会选择正面。淄博成为网红城市,很多人内心开始变化。在淄博,据说有一个长期干小偷的突然不偷了,改做志愿者了。

       常常有人说学生缺乏想象力。想象力实际上需要外部的营养。人的思维、创造力、想象力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不是说一个人天生就创造力强,想象力好。前两天阅读一名记者与chatgpt沟通的内容,我自己的想象力也变好了很多。因为chatgpt想象力太好了,给了很多的启示。

       人与人之间时常有严肃的讨论和沟通,时常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自然会激起周围人的思考。而如果把稍微激烈的沟通和讨论上升到人身攻击或者别有用心,自然大家就形成了这种思维习惯,能不发声就不发声。所以在生活、工作中,必然会出现“人以群分,物以类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奇奇怪怪的人,很大程度上属于思维出了问题。当一个人变为成年人,被社会潜移默化,思维偏激。为了保持自己思维清晰,避免陷入偏见,洗涤思维是必要的。如何洗涤自己的思维?只有阅读经典著作。

       最近看了一点王守仁的观点。而《明朝那些事儿》对王守仁的描述更为精彩。特别是王守仁死后,首辅位置的竞争非常激烈,作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特别讲到了他们的内心坚守。无论外面环境多坏,都不应该是自己选择做坏人的理由。王守仁的“心学”,要求人们守住自己的内心,不要被外界的坏事把自己的心污染了。一个人怎么做事?一个人可以鹦鹉学舌,可以从众,跟着别人做。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世界上有些坏人得道升天,吸引众人目光,吸引人去学习。王守仁认为,一个人应该遵守自己的内心,从自己内心出发,也就是“致良知”。

       这类似一个炒股票的人,只是遵守着最基本的价值规律,不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这也是巴菲特所遵守的理论。

       苏格拉底的思维则是另外一件事,采用诘问方式,类似剥茧抽丝。在一次次发问中,人们逐渐了解自己的无知,进而发现问题。苏格拉底的诘问方式让人们深入认清事实,让人们明白自己的无知。后来,语言分析哲学专门研究语言的局限性。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窗户外都是沙尘,就不如把窗户关上。语言是人们沟通的机制,然而语言不是完美的,也存在自己的局限。语言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一个障碍。维特根斯坦说,哲学史上大部分争论只是语义不清和逻辑混淆所带来的的谜团而已。他认为哲学应当是“一场通过语言手段来阻止我们的理智受到蛊惑的斗争”。

       法学教授罗翔讲了一个故事,比如说毁坏财物,把财物打坏了算毁坏财物,如果在一个杯子里撒了一泡尿,算不算毁坏财物?向杯子撒尿,杯子洗洗还能用,并没有损坏。可对于使用者来说,他肯定用的不舒心,不愿意再使用。从破坏的定义出发,向杯子撒尿肯定不是“破坏”。可是人们不会再用。这肯定是语言的一个局限。

       在现实的沟通中,也常因误解而出现冲突。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至少我们应该从更层次分析语言。

       阅读经典,与名人对话,是提升自己思维能力的唯一办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1388886.html

上一篇:从生物进化中获得永葆青春的办法
下一篇:OPENAI中“涌现”的理解——更多领悟
收藏 IP: 223.193.17.*| 热度|

2 郑永军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