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il反面教材☆凤雏先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baoski 鸿鹄焉知燕雀之志? 人贵没有自知之明!

博文

【科●反】从清华硕士生之死谈中国研究生的自杀问题 精选

已有 162939 次阅读 2012-5-9 03:35 |个人分类:科学网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论, 反面教材

今天水木社区的十大:
 
发信人: ruilinxiang (ruilinxiang), 信区: NewExpress
标  题: 清华硕士生走失续 确认已身亡曾在宿舍试图触电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May  8 17:18:16 2012), 站内
 
    正文
2012年05月08日14:33
来源:法制晚报
  “清华学生走失家人学校急寻”追踪
  清华走失研究生确认已身亡
  死者溺亡河中曾在宿舍内试图触电 就医时失踪家属称多重压力导致轻生
  23岁的严俊走了,没留下一句话。这名走失多日的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研究生,昨天在北二环附近的河中被打捞起来,已身亡(本报昨日报道)。
  对于严俊的死,家属分析,可能缘于毕业前产生的一系列压力。记者了解到,目前警方已基本排除他杀的可能。
  警方通过遗物联系上家属
  今天清晨,清华大学近春宾馆大堂,严俊的母亲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多次泣不成声昏倒在沙发上。而严俊的父亲则眼神呆滞地望着寻人启事上的照片。
  这原本寄托了大家希望的寻人启事,张贴了多日换来的只是一个死讯。
  严俊的表哥陈先生称,昨天下午,警方打来电话称,新街口的一条小河内发现了一具浮尸,在其外衣的口袋内找到了一个U盘。警方根据里面的资料联系上了家属。
  辨认了尸体,家属确认正是严俊本人。而死因,他们认为是自杀。
  “听说已经泡了两天……”话音未落,陈先生已经捂住了脸,无法继续说下去。
  毕业前学业压力大引发精神疾病
  家人说,严俊考上清华大学并被保送攻读研究生,近期将毕业,已经在无锡某公司
找了份高薪工作。
  陈先生说,表弟生前曾多次向家人透露,自己毕业论文的课题有难度,让他非常苦
恼觉得无法完成。
  据严俊的姐姐回忆,去年弟弟还有过申请出国留学的想法,但今年家人问起出国的事,弟弟则说“出什么国啊,论文到现在没定下来,毕业都成问题”。
  2月23日,严俊的父亲在湖北老家突然接到了儿子同学打来的电话,称严俊病得很严重。
  当晚,严俊的姐姐就从武汉乘飞机赶到医院,先后陪其去了北医三院、北医六院、校医院等,但是几大医院的诊断结果并不一致。
  严俊的姐姐称,清华大学校医院的检查结果称其有急性精神障碍,建议转到回龙观医院;北医六院的确诊则是思维障碍,服用药物、定期复查即可。
  校方得知此事后,曾通知其家属,要么将严俊送至回龙观医院治疗,要么接回家休养。
  4月初,严俊的母亲来京把儿子接回老家休养。
  宿舍内试图轻生未果就医时失踪
  4月底,严俊称自己没事了要回学校写论文,母亲跟随其一起来京,并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床位,每天靠打零工赚取床位的租金。
  让母亲放心的是,儿子总在忙着写论文。
  本月4日清晨,严俊在宿舍拿着剪刀触碰插线板电源试图轻生,右手食指和中指遭到电击受伤。
  严俊独自前往校医院就诊,但医生告知,需要转院去积水潭医院。
  严俊随即去了积水潭医院。得知消息后,其母赶到医院看望儿子。
  伤口包扎后,严俊称其想上厕所,母亲在厕所门口等待许久不见其出来,拨打其手机已关机。
  通过调看医院的监控录像,家人得知严俊从厕所的窗户跳出。
  校方回应
  今天上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委书记帅石金称,学校知道严俊的精神出问题后,叮嘱同学、班长给予关注,并由老师找其谈过话。
  对于家属称严俊轻生与论文压力大有关,严俊的导师裴普成予以否认,并分析说“这孩子心气儿高”,当他发现他的实验课题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才能完成时,他大概心理上无法接受。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119.139.111.*]
——————————————————————————————
Neil反面教材:
 
今年夏天中国自杀的研究生格外多,光我听说的就已经好几起了。我初步估计,如果有哪位做个自杀学生数随时间变化的统计表格的话,从今年开始,三年内应该是一个骤增的趋势,三年后才有可能下降。
 
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预言?在这篇里我不简单的说几句。
 
一、扩招。中国大学的扩招,大约从2000年左右开始,今年是2012年,基本上目前在读的研究生都是扩招后开始接受教育的。
 
客观的讲,扩招的确给更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革十年给中国教育和人才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扩招有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大学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化扩招后的这么多学生,通俗的讲:如果把中国的大学比作一辆客车,那么扩招后的这辆客车是严重超载的
 
这“超载”的后果就是每个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足,严重少于他应该享受到的标准。
 
对于大学本科而言,这种每人享受到的教育不足表现在过去小班上课,现在全部大课,过去老师可以一对一回答问题,一对一批改作业,现在根本顾不过来,这种影响代表中国大学教学质量的下降,这种下降是隐性的,短期内看不出来,要在三十年之后回头去反思。
 
但对于在中国大学和科学院读书的硕士生,博士生而言,扩招的影响则没那么简单本身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真正起步,教育恢复正常状态,都算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距今也只是30年左右的历史,教授们的总体科研水平并不高。可扩招却使得每个教授平均负担的学生数成倍增长。过去一个教授手下只有两、三个研究生,甚至有研究生能得到双导师的待遇,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和教授接触,一对一讨论问题。不少科学网的博主就是扩招前的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他们的基础很好。
 
但在扩招后,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教授手下十个,二十个,三十个研究生。我很好奇:中国的教授,有这么多题目给学生做吗?
 
我曾经借听报告的机会问过几位美国和欧洲名牌大学的终身教授(其中也有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组里有多少研究生?他们给我的答案是他们这辈子手下教过的研究生全部加在一起,应该不超过二十个。通常情况下他们组里只有三到五个研究生,好的时候每年招一个,但也有时候不招,因为他们也没有那么多好的题目给学生做。
 
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一辈子只带过不到二十个学生,这在中国说出来恐怕都要被人笑话,因为中国扩招后,恐怕随便一个科研小组都不难找出十几个人来,于是我只能得出两个可能的结论1、中国的教授找题目带学生的能力比诺贝尔奖得主还牛逼。2、中国的较大规模的科研小组其实都是在放羊。导师没有题目,学生自生自灭。
 
我亲自观察了一下,觉得第一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至少我迄今为止还没在国内见到一位带学生能力比诺贝尔奖得主还牛逼的导师。有哪位见到过,麻烦引荐一下,让兄弟我长长见识。
 
我所见到的是,放羊是普遍现象。请不要跟我说你组里没有放羊,据我观察,中国每所大学,每个科研院所,几乎都有放羊的组,你自己组里也许不放羊,但你隔壁可能就是羊圈,只不过平时你只注意到自己,看不到别人罢了。
 
说起放羊,如果导师没有题目,那学生就只剩下自学,或者靠师兄带,靠博士后带科学网上去年不也曾刮起过一股“师兄带师弟”的最炫民族风吗?你知道为什么科学网的教授们会一再推崇“师兄带师弟”的模式?因为这是学术界传统和标准的教学模式?不,这根本不是传统和标准的教育模式,而是低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教授们之所以强调师兄带师弟,是因为他们自己根本带不动学生。
 
传统的标准教学模式,应该是导师带学生,师兄弟之间只是辅助学习,做交流之用。所谓导师二字,正是这个意思。可是在中国扩招后,导师根本没有那么多题目,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带这么多学生,这时,有良心有底线的教授,就会选择不随大流,只在自己能力范畴内招少数的学生,控制研究组的规模。但另外一些教授则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反正在中国养一个研究生,一个月也才千儿八百的支出,比外面雇人划算多了。对后者而言,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就变成了一种交易,学生给导师拼了小命干几年活,导师让学生拿学位毕业。
 
这些年我在暗地里观察过不少科研小组的运行状况,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规模越大,人数越多的研究小组,导师所做的科研工作就越少。超过二十人的科研小组,教授基本上就不怎么指导学生,也不从事一线具体的科研工作了。
 
在中国,真正做科研工作的并不是院士,不是973首席科学家,不是学科带头人或者其他有各种光环的大牛教授,而是这些大牛教授手下的那些没什么名头和光环的副教授,副研究员,助研,讲师,博士后以及普通的研究生。但是,中国几乎所有的经费以及学术荣誉则全部都控制在院士,学科带头人等大牛手里。甚至有极端的例子,老板完全不干活,全靠下面的人来养。(就是大学里分房子也是优先给根本不做科研的院士和大牛们分,因为这些人是真正掌控学术资源的,而那些真正做科研的年轻人却什么都分不到。)
 
有位年轻人曾经向我发牢骚,说中国的科研圈,其实就是一大帮为了理想辛辛苦苦拼命干活的年轻人,养了头顶上一帮什么活都不干的蛀虫,咱们努力工作,一旦有了成果,什么荣誉和利益都被他们霸占了,剩下给年轻人的除了一句“为了科研牺牲一些是应该的”的屁话之外,什么都没有。
 
我觉得这话有些激动,但也反映出中国的大体状况。尽管有跑题嫌疑,但我仍认为这情况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跟扩招有必然的联系,正是因为我们给放羊的小组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大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才使得导师不指导学生,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
 
一件原本错误的事情,一旦成为普遍,大家就都不再觉得这是件错误的事情了。当导师不指导学生成为普遍现象,大家也就觉得这似乎算不得错误。当师兄指导师弟这原本荒唐的模式在中国成为普遍,大伙也就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了。
 
当导师没有题目,也不指导学生,只依靠师兄带师弟的模式便能运营一个科研小组,产出论文,申请基金时,导师也便可以坐享其成,于是乎一个人只要成了导师,当上教授,便可以不干活就拥有一切,这不就构建出了一个培养蛀虫的制度吗?
 
我们说做任何事都有代价,这样的制度的代价是什么?是研究生由于得不到足够的学术积累,走不上正道,入不了门,做科研的理想便葬送在这里。但是,Who cares?这里是中国,我们在扩招,我们有的是学生。
 
所以我个人认为,尽管表面上中国的高等教育门槛低,学位授予制度没那么严格,但实际上,中国的高等教育淘汰率是非常高的。虽然在这个国家读研究生,几乎每个人都能拿到学位,但在毕业后,除了那个学位以外,你可能什么都没学会。读博士那几年你有文章,但在毕业以后很快就会被学术界淘汰。
 
二、SCI。其实单纯扩招,也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导师没有题目,没有指导,那就自学,或者跟着师兄混。可问题没那么简单,中国的研究生还面临一个巨大的压力,那就是毕业必须发表SCI论文
 
于是这个情况就像是馅饼,研究生就是一块肉,被两片巨大的面饼紧紧夹在中间,一边是根本没有题目,没有指导的导师,另一边则是毕业必须发表的SCI论文。
 
对于一个本科刚毕业的学生,还没有入门,没有做科研的实战经验,就要面临在无题目无导师指导的情况下发表SCI论文,你觉得这事儿难度大不大?如果你是他,你的压力大不大?
 
诚然,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能力不同,在中国千百万的学生里,肯定有不少优秀的,学习能力强的人是可以对这样的局面应对自如的。但天才是相对的,优秀的学生只是少数,大部分人的求学轨迹是这样的:
 
起初想做科学家——>只想做好手头的科研工作——>只想完成毕业需要的文章——>毕业后再也不做科研,不谈理想。
 
这个肉夹馍的模式给中国的研究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再加上研究生群体收入过低,基本的福利得不到保障,过度加班,甚至应有的节假日也被科研小组生生剥夺,使得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长期处于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
 
在这种抑郁的状态下,如果当事人没能及时的调整心态,缓解精神状况,没能去K歌,去上网,去搞对象,去打游戏,他周围的人也没能及时给他必要的理解与支持,而只是一味的PUSH他,一味的要求他,一味的希望他,那么他的抑郁程度就会加重,从一种不健康的状态转变成为一种病。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但程度加重时则会成为一种精神疾病,就像文中开头例子提到的这位清华研究生,学校领导说他“精神出问题”,这里的精神问题可能未必真是精神分裂,但很可能就是高压力高强度工作状态导致的重度抑郁症。
 
重度抑郁症的症状之一就是自杀,这种症状和抑郁症的关系就像打喷嚏和感冒的关系一样,是不由人自主控制的。
 
很多时候你可能不理解,你觉得他为什么会想不开要自杀呢?这时候你就想一想,你感冒的时候为什么会想不开要打喷嚏呢?其实这根本就没有想开想不开的问题,如果你是患者,想不想,你都会寻死,你自己管不住自己的。
 
所以如果说有什么是我建议各位的,那就是多给研究生一些支持与理解,少一分期待与要求,家长对孩子少一分望子成龙,恋人对另一半少一分事业心的要求,他如果抱怨,你就多倾听,不要说他怨天尤人,不要怪他不够成熟,因为他的状况其实未必比富士康跳楼的那些工人好太多。而对于那些没题目没指导,只知道一味PUSH学生干活的导师,我没什么好说的。
 
三、中国所有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心理辅导工作都没能跟上。尽管不少单位设置了心理咨询的医师,但效果不太好。在这里我建议各位看我文章的领导多关注学生的心里辅导工作,在自己学校多开心理学讲座,多做科普,让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个最起码的认识,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同时,我倡导不急不躁的科研生活,不提倡为了科研如何拼命,我不喜欢,也非常不提倡研究生一周在组里待七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你今天说要为科研奉献青春,结果明天真的挂了,到时候你自己的在天之灵都会为你感到不值。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这么拼命是被逼的,你可能刚一进科研小组,你的老板就会对你洗脑,说做科研就要一天二十四小时努力工作,要专心致志,不要上网,不要搞对象,你最好每天除了吃睡就是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周末也一定要待在组里,不要出去约会,谁出去约会谁就是不热爱科研的坏榜样,等等
 
遇到这种导师,你能换趁早换,因为这样要求学生的导师,一般不是真正会做科研,有水平的导师。有水平的,会做科研的导师,都明白劳逸结合的重要性,更明白人的身体是有极限的,每天超过极限时间的工作都是无用功。
 
或者换不了也不要怕他,他只是让你干活而已,你只要自己不慌,hold住,能发论文就可以。如果他逼你逼的太厉害,你就直接竖中指,MLGBD,让他滚蛋!(啊,不好意思爆粗口了)
 
别怕闹僵,实在要闹僵你就上网写博客骂他,就说是我教你这么干的。
 
四、综合上述几点,目前中国研究生的状况不容乐观,导师总体能力不足以应对扩招的局面,以及毕业对SCI论文的要求使得中国研究生压力山大,部分研究生在不同程度上患有抑郁症。
 
重度抑郁症症状之一是自杀,所以近几年研究生自杀率呈升高趋势同时我也注意到,很多单位已经出台了“反放羊管理条例”,要求导师在一年内最多只能招收两名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放羊小组起到抑制的作用,但是从政策出台到收效还是会有一个过程,我认为这个时间是三到五年左右。
 
也就是说在三到五年内,中国的研究生自杀现象还会呈增加趋势,之后才会开始减小,大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各位读者中如果有亲戚在读研究生,建议你们在这几年里多关照一下他,免得他哪天也。。。。
 
此外,抑郁症的另一个症状是出走我这几年私下里都见过好几个因压力太大而出走的学生,情况好一点的是出走十天半个月就回来的,稍重一点的是出走一个多月才回来的,最严重的有一个学生出走了一年多,谁都联系不上,一年以后回来,婚也结了,房子也买了,堪称外出散心的典范。话虽调侃,其间有多少辛酸,不为外人所知也。
 
就扯这么多吧。
 
————————————————————————
附评论问答:
 
有好几位网友在我文章后面评论说“清华根本没有扩招”,为此,请大家打开百度,搜索关键词“清华没有扩招”,查看前76页的内容。谢谢。
 


关注年轻科研人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568729.html

上一篇:【科●反】躺着中枪的Ronald Mahler与科研名利场
下一篇:看看德国人怎么铺铁路
收藏 IP: 106.3.33.*| 热度|

346 李天成 唐凌峰 刘进平 李夜雨 刘全慧 王枫 王华民 曹聪 蔣勁松 何宏 李学宽 焦豹 刘鹰翔 虞左俊 郑波尽 张鹏举 邢志忠 李欣海 李毅伟 靳宗振 柳海涛 丁大勇 段庆伟 柳东阳 熊伟 郑晖 刘玉仙 李宇斌 王海辉 李政兴 曹周阳 林中鹿 唐维 尹华杰 孙广东 刘建兴 吕喆 张卫 曹墨源 刘明颖 王涛 姚晓 张延伟 吴锦宇 李三华 陈熠 陈剑 刘蓉晖 王瑞 李望云 李晓东 于全耀 解海卿 陈召忠 贺乐 谢玉江 赵美娣 江丽娜 柳顺义 林怀俊 沈文锋 王佳蕊 李雷廷 郑祺 李文靖 赵凤光 李正杰 陈杰 王汀 胡瑞祥 邓艳 杨传颖 何学锋 刘洪君 张楠 李晓伟 李力强 朱新亮 刘燕珍 科李羽 胡关虎 张芳 刘晓军 张奇峰 何海波 沈妙根 马国林 徐绍辉 褚昭明 杨洋 毛伯永 李昂 李子欣 朱永青 黄荣 秦雪梅 吴辉 张军鹏 刘洋 朱钢添 边媛媛 王吉林 钱磊 龙良鲲 水迎波 赖阳均 王鹏 陈威华 曹敏 顾生越 冯广达 苏集华 胡石建 赵鹏 王伟 李本先 马磊 徐迎晓 张义 胡方云 苏力宏 杜彦君 黄继红 鲍得海 徐斯佳 朱丽红 杜志航 符海洋 宋晓伟 秦苏辽 范锋贵 李海波 杨永民 温世正 刘志平 刘海飞 王春艳 吴景鹏 王恪铭 葛兆斌 徐世健 刘博 周建锋 于志鹏 李海亭 张文义 刘守胜 张亮生 汤林玲 王继伟 喻海良 叶志斌 陈理 张乾兵 王伟华 程飞 马亮 王湘宇 冯权泷 肖振亚 王军强 杨晨 朱延正 陈应泉 曾晓浩 张波 王光辉 蒋东生 张亮 郝新 陈苏华 孙中华 谢全刚 许涛 张启峰 郑晨 申建秀 刘颖彪 陈金华 王红磊 文绍 秦孬 李栋 高莉 向剑锋 林永新 何浩宇 吴军 何毓辉 崔小云 徐耀 郭胜锋 姜宝玉 兰朝利 王佳 杨晓虹 吕秀齐 周向进 常欢 庄世宇 王彪 王忠阁 王启云 任胜利 杨书华 唐久英 王晓文 梁智鹏 罗晓清 许新裕 赵辉 张骥 龙涛 汪梦雅 翟超 胡恩伟 黄小勇 孙建 邓阳凡 周效华 路卫华 吕忠 赵新旺 张宜春 杜红兵 何金华 黄林科 寇飞 黄泽华 陈远川 徐威 张焱 吴吉良 邵忠 黄晓玉 葛淑丽 苍学智 张溢 徐索文 安艳芬 侯圣伟 高艺羡 王江超 苏金亚 李成林 张波 马兆武 王志杰 刘晓松 杜振亭 张星 赵河博 杨晓钦 樊建勋 段丽敏 崔锦华 何骁 hangzhou zhucele GuaNan 博雅 zaimingyu fedric menghonghu royalroads amanda8 hacherboy appleson166 iloveyanhai liuzhan001st ciompman DNQDJW boalive mathqa mrhelpful414 TLee Sevil chord88 stexplorer xiaoyaya2012 sidaling airuqi Kaji wormbreeder ericLJ seanhhu alas123 cooltozero ltn99 gengxiaoda zhluo gerilang hbkdsm lijch07 neilchau xuehaier wanglne2008 dongmeixue xindaxiang2 li5 kuaileyile ultraq hudaode guershao2008 hhj00823 conghuamei zhouyuemo liufjie wildwolf gujunliang2011 zhaoyy89 monica1123 aoneer quokou crossludo haoyuhz ericoliver catfish luxiaobing12 zjm37241 lureed sueibian123 zhoulong shock88 goodcat ycyzyp ddsers lily0513 danieldan08 penguin3 zjxiao wgq3867 ljweng2008 eksergiya HurricaneHunter wingnannan isoger wiw zyt333 alexfk1226 chfj861 jason120000 Tangen yjustgone solar2010 lxg6226

发表评论 评论 (2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