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旁观看,不由得感叹:其实这一捧一拍,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人这一辈子,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两类人,一类崇拜你,一类鄙视你,一类使劲把你往高处捧,一类使劲把你往死里拍。而你自己,很多时候只是躺着中枪。
我不认识这位Ronald Mahler,我想李天成和何毓琦他们二位也不认识,不仅如此,何老师写的文章中例举了N位相关学科的学界大牛,都表示没听说过Ronald Mahler,所以今次可以断定,Ronald Mahler是被一群陌生人在一个陌生的网站上公开讨论,褒来贬去,必定是躺着中枪无疑了。不知道他本人得知自己以这种无厘头的方式上了科学网的头条之后会作何感想?
我不想揣度和评价Ronald Mahler,尤其是在自己对他没有任何了解的前提下。不过在看了二位的评论文章后,我觉得Ronald Mahler有一点是让我比较欣赏的,那就是他的自娱自乐和自我陶醉。
尽管他不是什么大牛,没被一流大学看中,在相关学科的学界也没什么名气,发的文章也貌似不是什么正经期刊,还老是自己引自己,但我却能在他自斟自饮的行为中隐约体会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完全脱离于现实生活,脱离于外界,专注于自己世界中的快乐。它对于今天做科研的人来说,非常难得。
我在现实生活中见过不少科研工作者,从二三流院校的普通教授到世界一流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什么级别的人都有。诚实的说,以我跟他们接触后所做的判断,他们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快乐。或者不保守一点,我觉得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并不是自己内心深处喜欢的东西,而只是别人眼里看重的东西。
你所在的学校,你申请的课题,你科研的方向,你参评的基金,你发表的论文数,引用数,还有你的头衔,也许压根就不是能让你感受到快乐的,可是你依旧硬着头皮在做,甚至还要拼了小命,不惜一切手段去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为什么?
因为尽管这些东西都不是你喜欢的,但却代表了别人眼中的你。有了这些东西,你就有钱,有名望,有人赞扬,有人崇拜,而没有了这些东西,你在别人眼里就什么都不是。所以,就算累点,就算不开心,就算要和很多人竞争,你依旧坚挺。
当人真正的兴趣泯灭,只剩下对金钱,名望,以及别人眼中自己那个虚荣影子的追求和无底线无节制的竞争的时候,科学研究也就变成了一个简简单单的饭碗,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而科学圈,也就变成了一个名利场。
在这个名利场里,一个人很难做真正的自己,因为他永远都是别人向往崇拜或口诛笔伐的对象,就像这位Ronald Mahler,他其实只是自娱自乐而已,却已经被一个叫李天成的陌生人捧上天,然后被另一个叫何毓琦的陌生人调查,再被这个领域的一大堆陌生专家批得体无完肤。
我猜Ronald Mahler从没有想过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在学术圈出名,一夜之间因为某博客网站的一个陌生博主写了一篇文章而被这么多美国业内大牛点评,情何以堪?
如果换做你是他,你是该笑还是该哭?
幸而,我相信Ronald Mahler是个淡定哥,他既然有自引13篇的勇气,想必也早已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更不关心自己在学界的地位和名头这些虚妄的东西,貌似这个模式有点像民科,但不管怎么说,他做的科研,就是他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
冲这一点,我给他一份尊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47-565250.html
上一篇:
吉林大学2011马哲考试中的神吐槽下一篇:
【科●反】从清华硕士生之死谈中国研究生的自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