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信人: MVPYaoMing (我是MVP), 信区: BasketballForum
标 题: 央视从此不再报“NBA”“CBA” 对英文名下封杀令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Apr 6 10:17:55 2010), 站内
早报讯看到这个标题的读者必然有些纳闷,是不是记者和编辑写错了?没错,央视日前接到有关部门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央视今后的转播中必须要屏蔽一些外文的缩略词,例如“NBA”、“CBA”和“F1”等,一定要说的话,就说赛事的中文全称。NBA以后叫“美国职业篮球联赛”,CBA叫“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避免使用英文简称
通知中,要求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要使用外语及缩略词,如NBA等。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要在外语及外语缩略词后加中文解释。实际上这次通知还不仅仅限于体育领域,如GDP、WTO、 CPI等也在“整顿”范围内。
近几日,细心的球迷不难发现,央视在NBA和CBA转播中已经进行了修正,4月4日的CBA季后赛半决赛中,央视的解说中已经规避了 “CBA”,直接称比赛为“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实际上,央视在体育新闻中早已经规避了“CBA”一词,从来都是叫比赛的全称。一位电视主持人表示: “这个就是个称呼 。具体为什么不让说英文缩略词,我也不知道,对我们来说无所谓。我也在尽可能地规避一些简称。”
也许是新规定没有坚决贯彻,昨天央视18时的体育新闻中,播音员吴晓琳就再次说出了“NBA”。而在她播报新闻时屏幕右上角的提示小方块中,还写着“NBA常规赛”。
新规定不仅局限于央视
央视不让说,地方台是不是也需要改动呢?
实际上一些省(直辖市)电视台早在上周就接到了相关通知。
据了解,吉林电视台上周就接到了相关的通知。一位主持人解释道:“倒不是坚决地不让说,如果你要是说就需要在英文简称后,加上中文的全称。例如,CBA可以这么说‘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
北京电视台关于CBA和NBA的节目预告,也已经改成“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和“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连线
央视解说员于嘉:我还挺适应
既然有这个规定,就需要主持人落实。央视的体育评论员于嘉表示:“这个规定我还挺适应”。
于嘉介绍,这个规定我们已经知道一段时间了。“在比赛中,我们也进行了落实,NBA和CBA的字眼已经不再提了。NBA我们现在就叫‘美国职业篮球联赛’”。至于这种新叫法是否适应,他表示:“我还是挺适应的,没有什么特别的。”
于嘉表示,实际上,解说员和记者在比赛转播中规避起来也比较简单。基本上只是在节目一开始说上一句,其余时间也不会总使用NBA和CBA。
《新文化报》供稿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6.232.3.*]
——————————————————————
Neil反面教材:
1、我看了一下网友的言论,发现大部分网友都在质疑到底是哪个领导又闲得蛋疼了?我自己到没有这样的疑问,因为要真能让你知道具体是哪个领导蛋疼,“有关部门”就不叫有“关”部门了。
2、有关部门这些年来一直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向没文化的方向大踏步前进,所以能出台这样的规定也不是出乎意料的事情。不过有一点我稍感纳闷:你要真有种,为啥不规定全国人民都不许说OK和拜拜?
你自己不懂英文,还不许别人说,这事儿太可笑。
3、在中国,政府绑架了媒体,一帮没文化的领导总想着引领文化的潮流,希望全中国各个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的人向他们看齐。如果他们的水平真的高到世界一流也到罢了,问题不是呀,呀呀呀。
4、看到有人辩解说:全中国老农民多,而老农民大多不认识那些缩写,所以媒体要照顾这部分人。
哎呀呀,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出台如下规定:全中国完全不懂英文的人超过半数,为了照顾他们,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今后不许出现任何英文单词;全中国各地方上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讲地方方言的人不是少数,为了照顾他们,各地方台的电视节目中今后不许讲普通话;各地方还有一部分文盲,为了照顾他们,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今后不许出现汉字;中国还有一部分人是色盲,为了照顾他们,全中国的电视节目不许做成彩色的,清一色黑白;中国还有一部分盲人,啥都看不见,为了照顾他们,全中国的电视节目不许有图像,只许有声音;中国还有一部分聋人,啥都听不见,为了照顾他们,全中国电视节目的声音也不许有了。于是在这整个的进化过程中,我们的大彩电变成了小黑白,又变成了收音机,最后变成了泡沫塑料;我们的电视台也从电视台变成了广播电台,又从广播电台变成了灯塔,所有的工作人员干脆解散,各回各家。
我们的文明朝这个方向发展,用不了几年就会回到自然而又美好的蛮荒时代。考虑到这样的趋势,我准备从明天起努力认真的学习一下钻木取火,毕竟这就是我们未来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当然,前提是有关部门允许我用木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5: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