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您好!
我是您的博客读者。
因为一件困难的事,给您发邮件,寻求道义的帮助,如果能稍加指点,将非常感谢!
事情是这样的:
武汉大学的著名教授,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博士,在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得17次奖项,为学校、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2005年指导学生获得中国第一个UIA金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奖”),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都曾有采访。创办武汉大学建筑系,为此事寻求过钱学森的帮助(随便搜索“晚年钱学森”就能知道)
他,这样一个称得上杰出的知识分子,竟面临绝境、被学校弃之如敝履!2年前,他得了一种很稀有的病(神经元传导障碍),已经病危。然而,他所在的武汉大学今年竟然派员到他的病床前,当着不能言语、靠呼吸机维生的张在元博士宣布:终止他与武汉大学的聘用合同,停止医疗费和住房。当时张教授如遭雷击,面色大变,老泪纵横!
我们学生深为老师的境遇不平。可是,投告无门!现在张教授生命垂危!请发动力量救救他吧!
中国知识分子的下场竟然如此之惨不忍睹!教书育人的机构,难道可以不讲道义吗?中国的最高学府怎么可以这样冷漠无情?
您也看到了,我这个学建筑的学生文字水平比较差,对于政策也很少关注,只是凭直觉的道义感在操作这件事。希望能引起媒体关注。
详情请联系我:13501220120(北京)戚非子
————————————————————————————
刚才发现一个网友匿名发表的评论:
[13] 标题: |
发表评论人:[游客]t [2009-11-16 0:48:53] ip:58.19.71.* 删除 回复 |
大家不要被这个消息忽悠了。真是情况如下:上个世纪80年代张在元先生,确实是在原武汉大学任教,不久以后自己不辞而别,前往东京大学读博(论文博士,前后花了8年时间),之后又辗转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世纪之交前后张先生回国,回国后头几年一直自己开公司(公司名称:喜马拉雅空间设计,该公司被张先生自己号称为美国、西班牙、日本、中国跨国联合的建筑设计研究机构。实际上仅仅是张先生自己注册的公司。为了把名声做大,他聘请了读博期间的各国同学为设计师,虽然无实质性的聘用关系,但张先生仍然以此为噱头,号称喜马拉雅为跨国的学术机构,这样显得很学术性而非商业性。),公司经营状况一般。于是张先生萌发了返回学校教书的念头。2005年,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领导班子换届,张先生获悉院长可自由竞争,于是参加了新院长的竞选。由于新武汉大学领导班子不熟悉其历史,在三位竞争者中排名最后的的张先生又获得了当时在位的某校领导的青睐(也是被其获得多个国际大奖的光环以及喜马拉雅的背景所忽悠)。于是顺利走马上任,上任前签署了院长聘用协议,协议规定聘期为4年,且人事关系不进武大。上任不到2年,张先生便得了一种怪病,运动神经元损伤,俗称"肌无力“。此后无法胜任院长工作,学院的行政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张先生得病之后,学校与学院先后为其花费了不下20万的治疗费。站在学院学校的角度,张先生上任不到2年,工作无法胜任,且增加了医疗开支(相当于普通教师15-20人的医疗费)。2009年4月底,张先生聘任时间到期,学校即刻解除了聘任关系。 这则消息中存在玩文字游戏的地方。1、号称张在元先生为老教授。张在元先生离开原武汉大学时,职称为讲师,2005年利用学校的某领导的信任,外聘成为院长。在未走正常程序的情况下跳级评为教授,因此张先生只能称为新教授,称其为老教授有不实之嫌。当然从年龄的角度这样称呼,也说得过去。2、作为外聘的院长,解聘符合合同要求。3、所谓杰出贡献,在学者的眼里至少应该是个长江学者。文中以指导学生获得一个大奖就认定其成就显然有些夸大其词。且该大奖也并非中国的第一个,上个世纪90年代,天津大学的学生就已经获得过了。他自己获得的17项国际大奖大家可以自行上网搜索一下含金量,不要被”国际“二字忽悠了。 |
关于这个评论的内容及其真实性,我目前无从判断,现在也不好说孰对孰错,所以还是有待媒体或者有能力者对事件真相进行调查。
而对我博客的读者,我要说一句:这次我只负责转载这篇文章,在其间我只起到个人媒体的作用。至于事情到底如何,我这里没有太多线索,所以还请诸位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