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一篇: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也不一样。很多时候你不能理解一个人,只是因为你不是他,你没有他的生活罢了。
我叫吴宝俊,今年28岁。我搬过14次家,也就是说,我曾经在15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中生活过。
注意:我说的是“搬家”,不是旅游。
在这些地方,我见过很多种人,见过很多种生活,也见过很多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毫不客气的讲,把这些人和生活的画面描绘出来,就是又一部《黑镜头》。
而在这些年的生活中,我最终养成的性格就是:保守,谨慎
而我内心的状态始终是:阴郁,缺乏安全感
我不是一个阳光的人,这是由我的人生阅历决定的,也是由这个社会的真实面貌决定的。
你不能理解我的保守,谨慎,阴郁和缺乏安全感,很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阴暗的生活,你没有被人骗过,你没有被人伤害过,你没有遭遇过信任危机,你没有见过足够多的“恶心事”。
***********************************
说实话,我之所以在这个地方说话一反常态般的高调,就是因为:
科学网在我眼里,实在是一个小圈子。因为科学圈比起社会圈,真的是高阶无穷小。而这个网站上的人们,虽然在学术上都是大牛,但在网络语言和行为上,却实在是幼稚的要命。
所以我毫不客气的批评你们,我以身作则般的告诉你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什么样的人才是“正确的”,才是不会“在将来出问题”的。
你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但时间和事实会证明许多事情。
************************************
下面点名批评几位科学网的博主:
1.孙尉翔
首先说明一点:孙尉翔和我都是首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的获奖选手,而我们俩是早在参加此次博客大赛之前就在BBS上认识的。
所以我就先拿他开刀了。
为什么要批评他呢?
因为今年过年的时候,他曾经在博客上写过一篇博文讨论过我的公告栏(不好意思,博文已经被删除了),而我也曾经写过一篇相关的博文,名字叫《捏把汗》
他曾经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他的政见与我相左。而在博客上,他和我相反的一点是——他总是赞美者不是批评者。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在科学网的博客就彻底关闭,并且删除了所有的博文,只剩下一篇《说明》。
摘抄其中的一段话:
——————————————————————
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得太过火,反而损害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如果骂我而使骂者有益,便是我间接于他有恩了,我自然很愿挨骂。
——胡适
Blog应该是独立思想的体现,不为他人所写,不成立圈子,不在意眼球。科学网博客与博客精神南辕北辙。
说明
本博客以前的文章均已删除,本人没有留底。若您需要索求某篇博客,恕本人无能为力。
由于本人精力有限,经考虑本博不再更新。欢迎关注或订阅以下链接。
感谢科学网,并愿能以各种实际形式支持贵网建设。
——————————————————————
一个人关闭他的博客,原因是有很多的,其中肯定有他个人的原因,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多干涉,不过从孙尉翔删掉他的博文,以及他这篇说明的内容看来,他肯定是被人骂过,受了不少气的。
其实,按说孙尉翔是比我和谐许多的,我也观察过他在别人博客上的留言,确实,就如他所说,他是一个赞美者,他在科学网上发表评论的时候,从来只讲道理不骂人。
可为什么会这样涅?
在我个人看来,就是因为孙尉翔太红太专太和谐了。他没有看清网络上这帮人的丑恶嘴脸,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对很多“不和谐”的事。
是啊,我是一个和谐的赞美者,可是为什么在我礼貌的对待你们时,你们却拿粗鲁来对待我?为什么我从不骂你们,你们却要骂我?
原因很简单:
这个世界是虚伪的,也是利益驱动的。它表面上是和谐的,但骨子里处处都是不和谐。科学网也是如此。
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大家都是君子,你喊我一句老师,我回你一句大师,谁都给谁面子。可是一旦有了利益冲突,我就马上会从老师变成叫兽,把你往死里咬。
而这时候如果你还没有反应过来,你不能在第一时间变成克赛、擎天柱或者奥特曼,你还想做你的赞美者,那你一定会死得很惨。
君子遇见流氓,吃亏的永远是君子。
从这个角度讲,我这个不和谐的博客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上才是真正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因为我提前变身了。
我不跟你们那么和谐,我不跟你们客气;我不喊你们老师,我也不希望你们喊我老师;我不跟你们搞好关系,我也不希望你们跟我搞好关系。
我不来虚伪的那一套。
你们做的不对,我就敢批评你们;我做的不对,你们也可以批评我。大家互相不用给面子!
但是,你只要敢从光明正大的老师和教授变身成匿名骂人的流氓和叫兽,我就一板砖拍死你。
这不,砖头早就准备好了,就等你呢~~
嗯
杀怪升级,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
(未完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0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