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认可审稿人的学术贡献 精选

已有 9563 次阅读 2018-9-30 14:2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2.png

认可审稿人的学术贡献或许是解决当前同行评议危机最好的办法。


李江 / 南京大


1.jpg

注:图片来源于知乎(2018年国际同行评议周图标)


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专业学术期刊——《哲学汇刊》,同时也建立了沿用至今的发表流程:来稿登记、同行评议、发布、建档等。如今,同行评议已成为学术界的通用制度,不止用于期刊论文评审,也常用于基金分配、人才遴选、学科评估等。


审稿是一项有学术贡献的活动。一般而言,国内外学术论文自投稿到发表需要经过两至三轮同行评议的打磨,历时数月至几年不等,作为『科学守门人』,审稿人的学术贡献功不可没。但是,他们的贡献在过去三百多年里一直未被充分认可(或许只是在论文的致谢中被匿名提及)。在缺乏认可的背景下,维系审稿活动的精神支柱是学术理想。因此,我们或许并不意外,少数审稿人承担了多数审稿任务。此外,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期刊论文数量大幅增加,而审稿人并没有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审稿质量下降。同行评议因此出现了危机。


认可审稿人的学术贡献,或许是解决同行评议危机的有效途径。当前学术贡献的认可机制仍依赖于『发表』(无论是论文还是专著),尚未将『审稿』列入其中。相比于『发表』时明确署名,『审稿』需匿名,这天然为认可『审稿』添加了一道屏障。为了拆除这道屏障,公开同行评议是第一步


支持者认为,公开是对审稿人的监督,可以提升同行评议质量;反对者认为,公开是对审稿人的伤害,会影响审稿人的积极性。当然,如何公开,哪些内容公开等问题涉及学术伦理,目前尚未有定论,即便如此,学术数据服务商、学术期刊仍然开始了尝试。Publons(科睿唯安旗下产品)和Reviewer Recognition Platform (Elsevier 旗下产品)是两个在线发布同行评议的平台,记录学者为学术期刊审稿的信息(尚无审稿内容),并评估学者的审稿贡献。作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尝试:征得作者同意后,公开论文同行评议的内容,当然,出于对审稿人的保护,他们隐藏了审稿人的姓名。此外,《PeerJ》、《British Medical Journal》等期刊也加入了公开同行评议的队伍。


第二步是学术共同体对审稿人学术贡献的认可。即便只公开审稿记录,认可审稿人的贡献仍然有数据可循。期刊学术水准有高低之分,审稿人的学术贡献也因此可以有高低之分。认可审稿人的学术贡献,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的同行评议危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一项指标成为政策制定的依据时,便不再有效(古德哈特定律)。所以,学术共同体在设计认可审稿人学术贡献的规则时,从一开始就应该充分考虑潜在的导向性。


认可审稿人的学术贡献,任重而道远,好在我们已经起步。

 

(原载于《图书情报知识》2018年第5期卷首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37994.html

上一篇:与艺术家和导演相比,科学家的巅峰期更短
下一篇:哲人其萎,思想长存
收藏 IP: 119.123.205.*| 热度|

11 武夷山 高建国 杨建设 赵凤光 黄永义 强涛 杨正瓴 孙杨 王兴民 姚伟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7: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