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Ulijiang 分享以科学家为对象的研究论文

博文

科学家流动的重心正在以每年70公里的速度向东方国家迁移 精选

已有 10374 次阅读 2018-9-5 08:2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明:本博客与微信公众号“林墨”同步更新,所有内容均为原创,可授权转载请扫码关注“林墨”公众号。

2.png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科学家流动的重心正在以每年70公里的速度向东方国家迁移;同时,科学知识生产的重心正在以每年130公里的速度向东方国家迁移。


李江 / 南京大学 & 李贤 / 浙江大学


1.jpg

(插画师:何广生


从『人才流失/回流』到『人才环流』


全世界范围内,科学家流动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科学家流动已经从过去的『Brain Drain』或『Brain Gain』 逐步转变为『Brain Circulation』,即由人才流失或人才回流转变为人才环流。


关于科学家流动,支持者认为,科学家的流动给流入国与流出国之间建立了联系,此外,科学家流动背后是知识的流动,流入国(地)获得了新的科学知识,流出国(地)获得了知识输出产生的影响力,所以科学家流动是一种『双赢』[1];反对者认为,科学家流动造成了各国各地科学人才结构失衡[2]。


过去40年,全球科学家流动的变化


奥地利克雷姆斯多瑙河大学的Czaika和美国哈佛大学的Orazbayev两人以Scopus中1970—2014年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全球科学家流动的变化[3],发现:


  • 科学家流动变得越来越普遍,流动距离越来越大;

  • 科学家流动的频率比全社会平均水平高三倍;

  • 科学家流动的重心正在以每10年700公里的速度向东方迁移;同时科学知识生产的重心正在以每10年1300公里的速度向东方国家迁移。


科学家流动的重心是指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形成的网络结构的重心。Czaika和Orazbayev的研究显示,南欧、南美、东南亚等国家的科学家流动占比逐渐加大,在20世纪70-80年代科学家大量流出的国家,如今已成为科学家的流入国,这其中以印度和中国为代表。过去40余年科学家流动和科学知识生产的重心持续向东方国家转移,从网络结构上看,科学家流动的重心从大西洋迁移到墨西哥东边,移动近2800余公里(平均每十年向东移动约700公里);科学知识生产的重心从大西洋变到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移动5800余公里,平均每十年向东移动1300公里。


科学家流动的原因


影响科学流动背后的原因有很多,而且较为复杂。一项来看OECD的报告称,全球科学家流动的主流人群是出国读大学、成为科学家之后回国的人,影响这些人才回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状况与签证移民政策[4]。“政治事件也常常阻碍科学家自由流动。2017年,特朗普三次签发旅游禁令,禁止特定国家的个人进入美国,提高签证签发的要求。2016年6月英国脱欧之后,大批在英国没有绿卡的欧盟其他国家的研究员人离开英国。2016年5月蔡英文上台之后,两岸学者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受阻......。”


中国的科学家流动


近年,在大力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激励下,海归科学家越来越多,这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同时,激烈的竞争让招聘单位的招聘门槛逐年提高。


以清华大学的颜宁和北京大学的许晨阳为代表的『海归归海』曾引发媒体的热烈讨论。媒体上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其一,顶尖青年科学家去供职国外大学,是严重的人才流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制度该如何反思;其二,本土科学家进入国际顶尖高校任职,是国内学术研究被国际认可的标识,是国内高校向世界一流靠齐的标识。


国内各地之间的科学家流动频率并不高,科学家流动常常并不被鼓励,部分西部高端人才向东部流动甚至被禁止。科学家流动也常常与负气、矛盾等负面情绪联系在一起。从原因上来看,我们的文化环境鼓励『长相厮守』、『天长地久』,毕生供职于某一机构被视为情感上的从一而终,因此,我们也常常见到某些大学评选一些奖项时要求候选人在该大学至少服务20年或30年(差不多一辈子)。



 3.png


[1] Sugimoto, C. R., Robinson-García, N., Murray, D. S., Yegros-Yegros, A., Costas, R., & Larivière, V. (2017). Scientists have most impact when they're free to move. Nature News550(7674), 29.

[2] Guellec, D., & Cervantes, M. (2001).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highly skilled workers: From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policy formulation.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the highly

skilledOECD Publishing.

[3] Czaika, M., & Orazbayev, S. (2018). The globalisation of scientific mobility, 1970–2014. Applied Geography96, 1-10.

[4] Appelt, S., van Beuzekom, B., Galindo-Rueda, F., & de Pinho, R. (2015). Which factors influence the international mobility of research scientists?. In Global Mobility of Research Scientists(pp. 177-213).


4.png

 

科学家流动中的虹吸效应

阻碍科学家自由流动是不对的

用ORCID追踪全球科学家的流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32875.html

上一篇:为什么新中国第一篇SCI论文不好确定?
下一篇:致谢信息用于科研评估
收藏 IP: 119.123.206.*| 热度|

5 杨正瓴 赫荣乔 李泳 黄永义 杨建设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