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渐行渐远的科普和科学幻想 精选

已有 12819 次阅读 2008-12-11 01:35 |个人分类:科普科普|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普, 哈代, Asimov, 法拉第

渐行渐远的科普和科学幻想

2008.12.10

我看见杨玲兄的《科普需要爱和谦逊吗?》,才知道关于这个话题还有这样激烈的争论。不过我跟着去看了杨玲兄博文给的那些链接之后还是觉得是雾水一头。

杨玲《科普需要爱和谦逊吗?》博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0522

我曾经大大受惠于科普。

上中学时我最喜欢读的是科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一套阿西莫夫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Asimov's Guide to Science)。读过之后认定Asimov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即成了阿西莫夫的铁杆粉丝。因为知道阿西莫夫当年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博士,所以后来自己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的博士班录取通知书之后,就一点也不管纽约市的坏名声,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哥大化学系的怀抱。到了哥大以后,还专门去把阿西莫夫的博士论文找出来看了一遍,发现好像是平淡无奇的东西,就有些失望。

Asimov于1992年去世,我是后来读了1994年出版的那本阿西莫夫的自传(I. Asimov),才知道他在哥大化学系上博士班一年级时成绩不好,差点连博士资格都丢掉。后来他参加第二年的考试才获得攻博资格,勉强找了个专收“差生”(lame dog)的教授读完了博士。他在找到一个教职后却越来越发现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而长处是在于写科普和科幻小说,所以就不再教书,专职从事科普和科学幻想写作,成为一代名家。有意思的是Asimov于1948年获得博士学位,旋即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找到一个教授职位,但到1958年就开始不再教书专事写作,所以直到1979年他才因为他的特殊科普和科幻小说写作贡献被学校破格提拔成为正教授(Full Professor)。

正是从Asimov的故事中我逐渐了解到原来写科普和写科幻往往并不见得是一流科学家做的事情。后来我在哥大学习期间又了解到原来写大学教材和研究生教科书也不见得是一流科学家一定应该做的事情。

维基百科上Isaac Asimov的介绍链接:http://en.wikipedia.org/wiki/Isaac_Asimov

我在科大上大学的时候,用的物理化学、量子化学和分子光谱的参考书都是Ira Levine写的。当时我们的物理化学正式教材虽然南京大学傅献彩的版本,但系里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原文影印版的Levine的物理化学做参考书。Levine的这本影印版当时外文影印书店一本卖17元多,是整整一个月的伙食费,全是系里出的钱,现在想来真是感动,不过我的印象是我们几乎都没有好好读。Ira Levine的这几本教材很有名,起码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面都是世界上化学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中广泛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现在还在不断再版。老实说我那个时候不喜欢去上物理化学课,全是自己在那里乱翻一气应付考试。后来我一直觉得很庆幸,物理化学是一门实验为主的科学,要是那时候上课太认真,对物理化学的认识只会被引入歧途,后来做研究的时候还要花大功夫修正,肯定就做不好研究了。

我在哥大学习的量子化学II课程,其内容其实就是高等分子光谱学,是Flynn教授和我的导师上的。课堂上他们讲的内容和Levine的那本书很不一样,完全没有那么繁琐,用不上的东西一点没讲。Flynn教授在讲分子光谱时说:“Ira Levine的那本《分子光谱学》是一本还不错的教材,可以用来参考。不过读了那本书是不会做光谱研究的。Levine是我的同门师兄弟,因为做研究不在行,就写了很多很流行的教材,发了大财。可是我还是要说他不是那么好的科学家。”Flynn教授那个时候还没有选上科学院院士,所以当时我对他的评价还有点不以为然。不过到现在来看,我倒是同意他的说法,这不是因为后来Flynn教授选上了院士,而是因为现在我应该算是比Levine还好一点的科学家。

1995年暑假我的导师到牛津大学去做为期两个月的Hinshelwood Lecture。因为多年前Raphael Levine做了Hinshelwood Lecture之后根据讲稿整理写的那本微观反应动力学的教科书很有名,所以导师回来之后我就问他是不是也要把讲稿整理写一本类似的书。导师说;“我宁愿不要去写书,我整天想未知的研究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去仔细整理已经被发现的东西?我能把最近的进展作作报告,写写总结性的Review就了不得了。写书这种次要的事情还是让别人去干好了。”那个时候他正在写他那篇1996年的Chemical Review文章,我还帮助整理和画了很多图。这篇综述文章现在被引用了快400次,可是当时我对把名字署在Chemical Review文章上的重要性没有认识,所以根本没有想过争取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虽然那时我是组里唯一的一个高年级研究生。

总而言之,因为受到了哥大这些自大的教授的自以为是的影响,再加上我对研究本身的兴趣总是达到超过对研究的意义的兴趣,所以我和科普以及科学幻想渐行渐远。这倒不是说我不再欣赏和关注科普和科学幻想,而是我不再把它放在比做科学研究本身更高的位置,也不再觉得离了它是大不了的事。

或许有人说我既然有时间去写博客,还不如去写科普或者科学幻想。我的回答其实很简单,写博客在我来说是一件比较轻松的事情,而真正去收集资料写科普或者构思科学幻想,那我非得放弃真正的科学研究才能做到,否则我不相信我随随便便写的科普或者科学幻想会达到Asimov的高度。既然我做博士和做研究能比Asimov更好,难道如果我真去写科普或科学幻想,会愿意轻易就输给自己曾经的偶像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我还是去读他的科普或者科学幻想就好了。

科普和爱与谦逊一样,其实都是很精英主义的词。我其实常常觉得如果自己主动去对另外一个不是自己同行的人去讲自己整天在研究的东西是一种冒犯。我宁愿跟他们讨论他们自己更关心的话题,除非他们自己问起我是干什么的。博客是来去自由的地方,所以在上面写写自己的personal knowledge我还能感到自在。如果要我写命题作文,或在报纸或者杂志上撰文,就总是让我感到非常难受。当然有时候实在推脱不掉,才不得不勉力为之。

大数学家哈代(G.H. Hardy)的自传《A Mathematician's Apology》的开头第一段话是这样的:

It is a melancholy experience for a professional mathematician to find himself writing about mathematics. The function of a mathematician is to do something, to prove new theorems, to add to mathematics, and not to talk about what he or other mathematicians have done. Statesmen despise publicists, painters despise art-critics, and physiologists, physicists, or mathematicians have usually similar feelings: there is no scorn more profound, or on the whole more justifiable, than that of the men who make for the men who explain. Exposition, criticism, appreciation, is work for second-rate minds.

(网上找到的中译:如果一个数学家发现自己在写关于数学的东西,他会感到很忧伤的。因为数学家的工作是做实事,比如证明新定理,使数学有所发展,而不是谈论自己或别的数学家干了些什么。政治家蔑视时事评论家;画家蔑视艺术评论家;生理学家、物理学家或数学家一般都有类似的感觉。做事者对评论者的蔑视是最深刻的,总的来看也是最合理的。解释、评论、鉴赏是次等工作。)

哈代自传《A Mathematician's Apology》英文书pdf文件下载:http://www.math.ualberta.ca/~mss/misc/A%20Mathematician's%20Apology.pdf

哈代自传《A Mathematician's Apology》中译pdf文件下载:http://turbulence.kmip.net/doc/Science/postgraduate_students/hardy.pdf

哈代说:“解释、评论、鉴赏是次等工作。”他有时间去打板球和关注板球的一切,却不愿意去做解释、评论、鉴赏这些他认为次等工作。他的这段精英主义味道极浓的话曾经让不少人不满或充满疑惑,我自己也包括在内。不过随着阅历的增长,我现在倒是很有些赞同他,虽然永远不可能走到像他那样极端。

有不少人说优秀科学家有责任做科普,于是就有一些做了还不错的科普的科学家认为自己也是一流的。我没有哈代那么坚持学术精英主义,不过我的确认为好的科学家没有任何义务去做科普。如果任何人愿意去做,而他又恰好是一个好的科学家,的确值得称赞,比如我一直崇拜的法拉第。但称赞的理由其实正是因为他做了自己职责之外的事,做与不做原则上应该完全是他个人的选择。

我个人觉得如果认为一个科学家做的科学研究不够好,可以不要他做科学,但是最好不要在此之外附加给他科普的责任,科普应该是职业科普家做的事情。良好的公民生活需要的是常识,包括与科学有关的常识。除此之外,主动给他们灌输更多的科学知识,还不如让他们去吃三鹿奶粉。这是我对所谓科普的真正疑虑。

另外,说得白一点,搞科普原则上和追女生一样。追女生的时候要想办法让女生对你产生兴趣和神秘感,让她觉得少了你就缺了点什么,这样才有希望;同样,好的科普是要让公众对科学产生兴趣和神秘感,觉得缺了和科学有关的知识生活的乐趣就少了些,这样才会有成效。科学家需要的是被爱,而不是去爱,因此恐怕还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采取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态度比较好。大众对于演艺界的关注,不就正是因为觉得他们整天自娱自乐,还让娱记们搞得很神秘,所以才很有意思地关注?科学家如果不学会演艺界的这些整天自娱自乐的招数,多半会免不了被公众抛弃的命运。不信就走着瞧。

我了解杨玲兄对科普和科学幻想的热情,所以我把自己的一些相关的个人经历和看法写在这里。至于他链接的那些争论文章,我还是没有耐心去一一读下来,搞清楚究竟是在争论些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50622.html

上一篇: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摆的pose吧?
下一篇:科普不是嚼别人嚼过的甘蔗皮
收藏 IP: 71.94.223.*| 热度|

11 汪强 杨玲 刘全慧 阎建民 王鹰 王春艳 肖重发 王公领 刘立 施焕中 侯振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