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师的学术特刊
2007.06.22
终于
昨天,我博士导师的JPC特刊终于正式出版。我和Temple大学的Eric Borguet,Columbia的Tony Heinz,还有Georgia Tech.的Mostafa El-Sayed是这一特刊的发起人和Guest Editor。Eric是老板的postdoc,Tony是老板合作二十多年的同事,Mostafa是老板从理论研究转行到实验研究时的博士后老板。这样的组合正好代表了一个人学术生涯的各个方面。负责审稿和编辑这一期特刊的JPC的高级编辑,Maryland大学的Fourkas教授。JPC决定将这起特刊在今年刚分出来的JPC-C的2007年第25期上。JPCC现在还没有影响因子,据说本所已经特许将JPC-C按从中分出来的JPC-B的影响因子计算。
2005年9月我回Columbia化学系作报告,导师Ken Eisenthal很高兴,告诉我他将于2006年3月的美国化学会上获得Hildebrand奖,并邀请我做他的颁奖晚宴的嘉宾。我随后到Temple大学作报告,和一起工作过3年的Eric合计,觉得应该为老板组织一个JPC的专刊,很快得到了Tony和Mostafa的支持。JPC主编对我们的提议欣然同意,于是我们在2006年中就开始组织征稿。现在这块石头终于落地。
特刊连接: http://pubs3.acs.org/acs/journals/toc.page?incoden=jpccck&indecade=0&involume=111&inissue=25
贡献了4篇文章
这期特刊有300页,30多篇物理化学方面,特别是界面和溶液中的光谱和动力学的文章。我个人的研究组贡献了两篇半文章。算半篇的那个是因为是Eric的一个博士生Kremer于2004年在我的实验室做中美合作交流项目时的合作结果。
另外我还有一篇第一作者的文章。这是我博士后期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DuPont合作的文章。这是我们将我在博士期间发现的现象应用到工业界的物理化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一个实例。从写完初稿到现在一共用了8年才发表出来,可见其领先程度之不一般,不担心别人抢了先。最近德国的一个在颗粒物研究方面很有影响的研究组在努力推进该发现在颗粒物界面研究中的应用,我们之间这几年一直保持着联系。
Harvard好混还是不好混?
我曾经问过我老板他的博士导师是谁,因为他从来没有跟他的博士导师合写过文章,更确切地说我老板的博士论文工作就没有发表过文章。他1959年获得Harvard大学的博士学位,1963年才发表第一篇文章,而且还不是博士期间工作的文章。这种情况在中国怎么可能拿得到学位?所以,还是人家Harvard好混啊!
老板只半开玩笑地回答了我一句:我的导师比我还先离开Harvard,我自己是自己的导师。所以我一直以为老板的博士导师是个名不见经传的被Harvard赶跑的笨家伙。
从特刊里面老板的Biography中,我第一次知道老板的博士导师的名字,而且还是鼎鼎大名的Marshall Fixman,高分子物理化学的权威,Colorado State化学系教授,1973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Fixman的博士导师是刚去世的高分子物理化学界的大牛Walter H. Stockmayer(1914-2004),Macromolecules杂志的创始人之一,1956年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再一查,Stockmayer的博士导师是MIT的James Beattie,就是北大测水的三相点的黄子卿先生的博士导师,热化学中著名的Beattie-Bridgeman方程中的那个Beattie。这支亲戚应该说还是非常风光的,不过我从来都不知道。以前有一次开会和老板一起吃饭,有一位Colorado大学的女教授也加入,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么关系,老板也没说,现在才明白是Fixman老先生的太太。
现在老板的历史终于算是搞清楚了。老板的博士后老板是UCLA的统计物理学家William G. McMillan(1919-2002)和物理化学与光化学家Mostafa El-Sayed。前者是Joseph E. Mayer在Columbia大学的博士,1947年还和杨振宁先生的老师Edward Teller一起在Chicago工作过,应该和杨振宁先生很熟,他后来还做过越战期间美军司令Westmoreland的科学顾问。后者是光化学界的权威,前JPC的主编,老板从理论研究转行进入实验研究期间跟他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因为年龄相当,也成为最好的朋友。
W.G. McMillan简介: http://www.chem.ucla.edu/news/McMillan_Obit.html
Fixman离开Harvard之后去了Yale。20年后又被挖去了Colorado State。我不知道他离开Harvard的原因,但我现在终于明白了老板为什么一直不太喜欢Harvard。因为他给我提到好几次,说Harvard自以为了不起,不懂得尊重人。他举例说,比如1973年获得Nobel奖的Geoffrey Wilkinson,之前Harvard就是不给他终身教职,硬是把他赶回了英国,后来得了Nobel奖。新仇旧恨,原来老板自己的老板也离开了Harvard,搞得他自己做自己的老板,博士期间还一篇文章都没发表。
看来,Harvard真的还是很不好混。这也正说明美国的名校非常重视教授的质量,最好的地方赶跑的厉害的人很多,而留下的厉害人也多,跟我们这里完全不同。我知道的另一个例子是Columbia的物理系,据说在那里留不下来的人,后来获得Nobel奖的都超出一打。当然留下来的获得Nobel奖的也是很多。
现在有些学校天天嚷嚷着要创建世界一流名校,但不仅赶跑了的人里面以后有希望能得Nobel的人一个都找不出来,留下的人也更不用说了。看来,“联想”都不要想!
我的学术贡献
老板的Biography里面有两个地方提到我做的工作。下面附件中划黄线的地方就是。
我前几年出国开会时,不少人认识我之后就会说:哦,你老板的那个工作一定是你做的了!可见,文章的第一作者是没有用的,大家记住的还是老板的名字。
最近我出去开会,不少人认识我之后就会说:原来北京的那个王小组就是你啊,你知道,你原来在你老板那里做得那个工作也非常棒,我早就看过。这表明,我现在不是完全在我老板的阴影之下。
我常给学生说,不要以为有第一作者的文章就了不起。如果你自己独立之后做不出好的工作,大家就会认为你很笨,功劳不是你老板的就是你的合作者的。如果你独立之后能做出很好的工作,大家就会人为你现在很不错,因为你原来就很不错。所以,我从来都认为我需要做出自己独立的有影响的工作,而不是躺在老板的名声下混日子。当然,老板有名气,自己可以起步时得点小便宜。不过,如果想想我老板当年连自己的老板都不老板了,还是混出来了,那我们也就不用抱怨了。
老板的Biography文档:BiographyKBE.pdf
文章的质与量
特刊中还有我老板的全部发表文章的目录。可怜啊!我老板从1963年到目前为止发表了区区184篇文章。我到SCI上一查,Fixman老先生从1953年到现在也只有135篇文章(其中包括两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Stockmayer的讣告,还有好些篇ACS会议摘要)。不过他们的H因子都在50左右,两个人都是自己领域内国际上最受尊重的人物,而且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这里也就不要再提我老板博士期间没有发表文章这件事了。现在我们的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搞的是学科平衡,算的是博士期间发表文章的影响因子。实在不知道是在选拔什么样的优秀人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