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Lee1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LLee19

博文

逆向蝴蝶效应-丝路、二胡与诚信

已有 3325 次阅读 2017-3-18 07:2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自制二胡码

逆向蝴蝶效应-丝路、二胡与诚信

李兆良


去年,Otterbein大学图书馆的朋友邀请我演讲坤輿万国全图与更正世界史,也邀请我客串了大学的一个“丝路”音乐弦乐演出,表演二胡。其实她知道我民乐的兴趣更早。在本市,没有几位拉二胡的。以前有一个小乐队,每年演出几次,亚洲节,中国新年,中秋晚会少不了。2004年与本地的一个中学乐团70人演出,伴奏我的《二泉映月》。之后,他们到中国到处演出,是个了不起的学生乐团。2006年,我得到宣德金牌后,只演出过一次,也是本地图书馆邀请的,我们小乐队提供了整晚的节目,我拉板胡《山东小曲》。后来乐队的成员很多离开了,本来以为是最后一次碰胡琴。这次人情难却,而且是特别介绍“丝路”,与国情有关,勉为其难也要上。

阳关是中国丝路出关的第一站,所以我选了《阳关三叠》,好久以前拉过,玩票性质,这次是认真的。胡琴好久不拉,弓毛已经打滑了,离演出只有一个月,在美国亚马逊订购了一根专业弓,从北京快递。真的三天就到,包装很严密认真。可是,一上松香就掉了好几根马尾毛,心里很不舒服。拉二胡快60年了,没出现这情况。上了弓,到高把位,弓毛同时接触内外弦,也是我没有遇到过的,我有二十多个琴码,没有一个适合。解决办法有二,拔掉一些马尾毛,把弓弄细一点,或者自己造一个琴码,把弦的间隔加大。我不想拔弓毛。从来没有造过琴码,摸索着做吧。材质是很重要的。为了一个不到1立公分大小的琴码去买块木料太划不来了,没有什么选择,就地取材,刚好家里换地毯,门板下面切掉1.5公分,是松木,房子快70年,门板是原来的,可以算是老料,尽管试试看。

要雕刻这么小的东西可不容易。先锯下略大的方木块,约1立方公分,在下面用圆锉造一条坑。现在的琴码都是平底的,中间鑽孔。但是我的松木头不结实,鑽孔就裂开,而且电鑽开这么小的洞难控制,比较危险,就造一个老样的码吧。木头还争气,很好使。接着用凿子,砂纸把两面磨成上窄下宽,基本就完成了。说是简单,却花了一天。琴弦的距离比一般的要宽1-2毫米。把这小家伙放到琴上一试,居然很配合我的四十年的老琴,低音浑厚,高音亮而不哑。想不到,塞翁失马,别扭的琴弓,迫使我学了一门小工艺。

为造这琴码,我老老实实翻阅了不少材料。以前知道一点,现在更清楚为什么琴码在二胡的音色上有一半的功劳。不好的琴码,再好的胡琴也使不出劲。它的材质(黑檀,枫木,松节,象牙),形状(高低,圆底,椭圆底,桥型),处理(加蜡,油煎)等等,都影响音色。还有配什么音垫(码下面垫的绒布,泡沫胶)音垫的高低,都有作用。还有专门造琴码的师傅。这可以结合音响学改进,使二胡更为人喜好。

我坦白写信给北京的乐器商,表示对琴弓不满,希望他们以后注意质量。我告诉他们我是香港第一个学生业余民乐团队创办人,这乐团55年了,现在每年还在演出。全国有名的龙音公司(香港),举办民乐比赛,提拔新一代音乐家,为最有名的演奏家录音,出品CD, 创办人的音乐兴趣和二胡入门,都是我们乐团培养的,50年来,他们一直跟我联系。这番话对乐器公司的负责人可能有点作用。他们马上回复,说全部退款,包括运费,琴弓也不要寄回了。这是我碰到最负责任的一家商店,应该表扬他们,店名Redmusicshop,以后我还会光顾他们。

我从买口琴学音乐开始,如今刚刚60年,自学二胡58年,建民乐团55年,和我一起建立乐团的另外六位已经早就不碰音乐了,有些已经作古。写了太多严肃的博文,调剂一下,纪念这件小得不得了的事。假如音乐会不是名为“丝路”,能介绍丝路的概念,中国音乐和乐器给美国人,我大概不会参与了,也不会买琴弓,不会学造琴码,不会认得这家注重诚信的乐器商。这是逆向蝴蝶效应的一个小例子。

自制的二胡桥码(第二排右二),与其他专业码比较,一眼就看出来。



2004年 与Hilliard Davidson High School 乐团演出《二泉映月》。


2007年 板胡独奏《山东小曲》,小乐队伴奏,Upper Arlington 图书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1040128.html

上一篇:李兆良:改写世界文明史的地图
下一篇:坤輿万国全图解密简体字版发行
收藏 IP: 107.214.137.*| 热度|

6 武夷山 蒋迅 姬扬 蔡小宁 檀成龙 xiyouxiyo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精选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