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精选

已有 5942 次阅读 2013-1-23 06:53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读者

做一个主动的读者

武夷山

(发表于《新华书目报 科技新书目》20131月24日)

 

现在,宣传读书重要性的文章很多,但给以读者具体阅读指导的文章似乎很少。

2012年第3期的《科技写作与传播杂志》发表了荷兰瓦格宁根大学Cees van Woerkum的文章“主动的读者:什么叫主动?”。他认为,主动表现在阅读之前、之中和之后三个阶段。

阅读之前,读者的选择、推断和预期都体现了主动性。茫茫书海,选择哪些书来读?根据“用户与满足理论”,阅读无非有这么几个目的:(1)寻找信息;(2)个人认同,例如寻求能强化自己价值观念的内容;(3)整合与社会交往,例如找到聊天的话题;(4)娱乐。因此,要选择至少能实现上述目的之一的读物。“推断”指的是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本书有意思吗?这个作者靠谱吗?我喜欢这个主题吗?等等。“预期”指的是在读者头脑中激活一部分记忆与信息,为展开阅读“腾出场地”。例如,我在打开《青春是美丽的:南师大附中校友回忆录》之前,脑海中已经出现校园的美景和同学们亲切的脸庞。

阅读之中的主动性也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文脉框架。读者从阅读第一段起就搭建了一个框架,好比是供后续文字展开表演的舞台。不同读者建立的文脉框架有相似之处,也肯定有差异,例如,同样是关于严重雾霾的报道,深受其害的北京读者和不知雾霾为何物的读者会构建不同的框架,因为其感受不一样。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推断,从而为文本添加意义。作者和主动的读者仿佛在共同进行意义的生产。研究人员发现,读者往往区分不清哪些是书里的意思,哪些是自己推断出的意思。而被动的读者则缺乏与作者的共鸣,在他们面前,一行行文字仅仅是文字。三是阅读过程中的聚焦与反思。文字强于音频、视频媒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读者可以自由控制加工信息的速度,可快可慢,可按照自己的“内部节奏”来;而看电视、听广播,都只能随着“外部节奏”走。读者可以随意聚焦(集中注意力)到这一段或那一段,细细咀嚼。当文本呈现的东西与读者原有想法不一致的时候,读者的注意力将被强烈激发,他们被迫反思自己原先的假定对不对。另外一种反思好比是“想象谈话”,我们在阅读时常常会联想到过去与谁聊过什么,今后可能与谁聊些什么。

阅读之后的主动性依然表现为三点:思考;激发新的阅读;与别人讨论。不是说,非得有“阅读后的思考”这么一个阶段,但是,阅读后主动思考一下所读内容很有好处,也有利于记忆相关内容。正如“成功导致更多的成功”一样,阅读往往导致更多的阅读。比如,我们阅读的东西改变了我们对问题的定义方式,因此,为了解决问题,就要阅读更多的内容。前面说过,阅读的目的之一是巩固社会交往,与朋友讨论读后感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愉悦。另一方面,通过讨论甚至辩论,对问题的认识会日益深入、日益清晰。我本人对Cees van Woerkum的这一看法特别认同。我常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充分利用“同学”的优势啊!每天坐在一起上课,那叫“同听”,不叫“同学”;只有经常相互讨论,你才能体会到“同学”意味着什么。哪怕是记忆外语单词呢,一个人吭哧吭哧地背单词与同学间通过相互考问来记忆,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5644.html

上一篇:阎锡山自述如何对待媒体
下一篇:[转载]张伯礼:中医药传承“乍暖还寒”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54 戎可 李伟钢 翟自洋 王善勇 罗德海 王春艳 刘洋 许培扬 钟炳 曹聪 陆俊茜 王桂颖 王浩 傅蕴德 彭思龙 彭真明 张永华 赵凤光 朱艳芳 张资平 孟津 蒋永华 陈小润 陈桂华 高绪仁 廖灏泓 赵大良 刘军胜 刘广明 杨月琴 张奎勇 惠小强 刘桂秋 李学宽 贺乐 马丽丹 李泳 丁邦平 强涛 覃伟 吉宗祥 俞立平 李本先 刘建兴 葛素红 张玉秀 wgq3867 GW88 yunmu zhngshai anran123 aliala ahsys zhujiangj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