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2008年接受《世界科学》杂志采访

已有 532 次阅读 2025-4-11 17:38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08年接受《世界科学》杂志采访

武夷山

 

   博主按:下面是《世界科学》杂志2008年第10期对Nature中国科技专辑的介绍及对我的采访。

 

编者按:7月24日出版的《自然》(Nature)杂志刊发中国专辑,从经济、科技、环境、人口政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扫描,认为中国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多极科学中心之一,前提取决于中国能否提供帮助科学家发展的科研环境、有效推动基础研究和本土创新。为使读者了解《自然》中国专辑的主要内容,本刊特作选载,并约请原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专家、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先生作相关的解读。

 

关于中国崛起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议论,往往主要把它作为一个数量大小的问题。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拥有超过13亿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还有十分参差不一的地质地貌,从东部的黄河平原到西部的喜马拉雅高原。在科技方面,中国现在的出版物数量超过除美国以外的任何国家,它授予的博士学位数列世界第三。你很容易在中国找到世界之最。除中国外,还有哪些国家会通过改变1000多公里长的大河的流向来重新配置水资源的呢?然而这些庞大的数字只是表象,中国人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已比17世纪时小了。许多分析专家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期不会持久,中国科学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会取代美国成为新的霸主,却会在无主宰国家的、更加多样化的世界科学界中发挥很突出的作用。再者,中国不断增强的科学实力虽然越来越证明了亚洲国家科技缺乏原创性的观点的错误,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实力是否会使中国科研机构能在从药物开发到纳米技术以至空间科学的所有科学前沿成为重要角色。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优先项目,经济和科技发展较晚的国家尤其如此。单纯按照先前的科技大国设定的程序去竞争是危险的;而如果中国决定大量投资于清洁能源生产,那么这不仅适应了中国自身的需要,而且会大大地赢得全世界的尊敬。事实上,凡成为中国国内优先研究项目的世界性课题几乎都有很好的前途。这些优先项目包括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地震预测和抗震建筑技术、水灾防治和抗旱作物培育等——所有这些都可在世界其他地方广泛应用。同样在卫生方面,中国国内的挑战也是全世界的挑战。例如,抗疟药物artemisinin(取自蒿类植物)就已成为中药最值得庆贺的贡献之一,禽流感是中国国内的流行病,艾滋病现在也已成为中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能使中国科学的运作方式改变到多大程度。去年,已提请立法以容许研究工作出错,这说明在国家研究机构的层面上,对于科学如何运作的误解是何等地根深蒂固——这些误解会窒息冒险精神,提倡遵从统一。但有人怀疑这方面的努力对于解决因根深蒂固的等级制文化而产生的问题,可能收效甚微。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果没有更为宽松的对于自由表达的社会承诺,真正富有生气的科学文化是否可能出现?挑战权威和大胆怀疑的权利是科学探索之必需。中国政府正越来越承认要从科学家那里获得最大的价值,就得给予他们足够的资金、最少的干扰。国外科学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现在颇能挑战他们的教授了。在中国年轻一代科学家里,对权威唯命是从的气氛显然是在消退之中。不知这种思想解放能行进多远?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武夷山研究员点评:《自然》中国科技专辑关注我们什么?

 

记者:此次《自然》杂志用这么多的篇幅,多角度介绍中国科技的进步及面临的挑战,以您之见,这样的安排可能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武夷山:我们往往易于看到自己在科技发展方面的种种问题,而不太注意中国科技悄然发生的巨大进步。国际科技界对中国的科技进步看得很清楚,他们认为,中国科技进步是整个亚洲科技进步的一部分。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和国家医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科学技术问题》杂志2008年第3期发表的布鲁斯·伯科威茨(Bruce Berkowitz)的文章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和加拿大的研发经费约占全世界研发经费总额的一半。而如今,亚洲国家的研发经费占全世界的40%,美洲占37%,欧洲占23%。与上述分布基本一致的是,在三地专利(在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日本专利局和欧洲商标局同时申请的专利)申请总量中,亚洲国家占36%,美洲占34%,欧洲不到30%。日本、中国、韩国、印度、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赶超态势,令老牌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刮目相看。2008年7月16日,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安全评议委员会”召开了一次以中国科技实力为主题的听证会,与会专家从不同视角分析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及对美国构成的挑战。《自然》杂志的专题文章,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台的。

 

记者:开篇代表编辑部观点的那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的挑战”。为什么用“挑战”这样的字眼?

武夷山:《自然》杂志社论所说的“挑战”,主要指中国科学技术自身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而不是中国科技实力对发达国家的挑战。社论重点谈了两个挑战,一是中国科学家能否成功解决一些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全世界又具有普遍意义。例如,节水、水污染治理、地震预报、抗震建筑技术、洪涝控制、抗旱作物等等。二是以中国社会的现状,能否培育出生机勃勃的科学文化。我个人认为,第一项挑战是更严峻的。到目前为止,尽管我们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科研日程”是人家确定的。比如,人家提出了“歌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试图去证明这个猜想。像袁隆平院士这样自主确定研究日程的情形,迄今还不多。中国要想对于世界做出较大的贡献,必须更多地参与甚至主导研究日程的确定。前苏联在研究日程的制定上是自己说了算,这是她成长为科技大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主确定研究日程,才更可能有自主创新。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长期追随别人制定的研究日程,就可能把中医药这么宝贵的东西抛弃掉。

 

记者:您读后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在《自然》的这组文章中,中国科技是一个怎样的图景?

 

武夷山: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们关于中国谈了什么,而是他们是如何组织、安排这组文章的。多数文章是由熟悉中国情况的记者撰写的;但也有几篇文章的作者是拥有“大历史观”的历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他们讨论大国的兴衰,介绍已故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另外,《自然》杂志编辑部还采访了国内的一些科学家和海外华裔科学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专门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科学院常务副院长薛澜教授写了一篇重头文章。这样,既有西方人的看法,又有中国人自己的观点,就比较平衡(至少形式上显得平衡)。这是国际性杂志经常采用的做法。

社论在列举中国最应解决的问题时,把节水列在首位,这给了我极深的印象。相对于水资源问题的严峻性,我们目前在节水、水污染治理的长期对策研究方面的经费投入与人员投入都还远远不够。

 

记者:关注和热议中国是近年来的国际社会的一大热门。如果说早些年曾有低估中国的情况,现在似有过分抬举之嫌,《自然》的这组文章对中国科技的评述是否相对客观?

 

武夷山:对于任何国家密切注视其他国家(尤其是自己的现实竞争对手与潜在竞争对手)的发展动向都是明智之举。在此跟踪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关注别人的可供自己借鉴之处,而相对忽略对方存在的问题。例如,我曾经在中国驻美使馆科技处两次长驻,那时写的调研报告,重点放在美国有什么好的做法可供我们参考,而不是美国国力如何正在衰落。同样的道理,我曾经听过美国驻华使馆科技处一位外交官做报告,他认为,中国863计划的管理模式是相当先进的。我问他,中国863计划管理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呢?他回答说(不像是敷衍):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科技中的好东西,一时还真说不上来863计划管理哪里需要改进。因此,我不觉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有过分抬举之嫌。只要我们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无论别人是表扬,是批评,还是带有偏见,我们都可以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

 

记者:在西方科技评论家眼里,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在哪里?

武夷山:西方评论家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的障碍,不一定有什么共识。但我觉得,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是这么几点:

第一,他们都提到中国培养的理工科博士生越来越多。我们倒应该思索的是:我们的尖子人才在为谁培养呢?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统计,在2004~2006年期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毕业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者,分别比美国任何大学的毕业生在本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都要多(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生获得博士学位者排在第3位)。当然,留学者中的一些人将来会归国服务。但是,尖子人才外流如此严重,必须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自己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培养计划的吸引力为什么不大?

第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竭力鼓吹全球化。全球化的大势不可阻挡,我们要积极应对。但是,如薛澜文章所说,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科研日程制定方面,更易于跟着别人走,还觉得这就叫“融入主流”。一种生物基因的丧失,是全人类的损失;一种文化、一种语言的消失,也是全人类的损失,或许是更大的损失。像中国这样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国家,如何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从传统文化、传统科技中汲取营养,创造出自己的科研特色,是个非常严肃的大问题。

第三,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既表现在科研成果要惠及民生,也表现在科技发展要相信、依靠科学家。在现实中,科学家在科技决策中的自主权不够大,科研项目经费中允许的人头费太低,科技评估实践中表现出的评估者急功近利、不宽容失败等等,都是不相信、不依靠科学家的表现。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科学难以有新的腾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81599.html

上一篇:与应聘的应届毕业博士生见面——日记摘抄1086
下一篇:博文细分类:创新杂谈2
收藏 IP: 219.143.174.*| 热度|

4 杨正瓴 刘进平 钟炳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IP: 124.16.15.*   閸ョ偛顦� | 鐠э拷 鐠э拷 +1 [5]閺囧墽閭弲锟�   2024-12-13 09:17
鐠佺ǹ顦块幍鈧拫鎾舵畱閹牞顔戦敍灞藉従鐎圭偞妲搁悽鍙樼艾鐠併倗鐓¢柨娆掝嚖闁姵鍨氶惃鍕剁礉閼板奔绗夐弰顖滄暠娴滃孩甯归悶鍡欐畱缂佹挻鐏夐妴锟�
IP: 182.200.242.*   閸ョ偛顦� | 鐠э拷 鐠э拷 +1 [4]閻即鍣�   2024-12-12 22:55
閸楁洜鍑介柅鏄忕帆閹恒劎鎮� 娴兼碍婀佺敮姝岀槕閹傜秵缁狙囨晩鐠囷拷
IP: 223.104.71.*   閸ョ偛顦� | 鐠э拷 鐠э拷 +1 [3]guest28121089   2024-12-12 13:47
閻滈鍞弫鏉款劅闂嗗棗鎮庣拋铏圭舶閸忓啰绀岄惃鍕伎鏉╃増鍨ㄧ憴锝夊櫞娑撳秵妲搁弰搴b€橀惃鍕剁窗鐎电钖勬潻妯哄讲娴犮儰绗栭懗钘夘檮閸掑棜袙閸戠儤娼电€电钖勯妴鍌濆殰閻掓湹绡冩稉宥呯摠閸︺劏鍤滈悞鑸垫殶閿涘矁鍤滈悞鑸垫殶閺勵垱濞婄挒鈥冲毉閺夈儳娈戠紒鎾寸亯閵嗭拷
閸ョ偛顦�  閿涳拷 鐠嬨垼闃�
2024-12-12 16:421 濡ょ》绱欓崶鐐差槻濡ら棿瀵岄敍锟� 鐠э拷 鐠э拷 +1 | 閸ョ偛顦�
IP: 119.123.105.*   閸ョ偛顦� | 鐠э拷 鐠э拷 +1 [2]xtn   2024-12-12 10:57
娣囧啳绻橀幍鐟板灲閹勨偓婵堟樊閿涙矮璐熸禍鍡毿掗崘铏€寸拋鐚寸礉娴滆桨婊戦棁鈧憰渚€鍣搁弬鏉款吀鐟欏棗鎷伴幀婵娾偓鍐ㄥ嚒閺堝娈戦悶鍡氼啈閸滃苯浜g拋鎾呯礉鏉╂稖顢戦幍鐟板灲閹呮畱閹繆鈧啫鎷伴崚鍡樼€介敍宀冪箹閺堝濮禍搴″亾閻㈢喐鏌婇惃鍕潠鐎涳妇鎮婄拋鎭掆偓锟� 鐏炴洜銇氶悶鍡氼啈閻ㄥ嫬鐪梽鎰偓褍鎷伴惄绋款嚠閹嶇窗閹牞顔戞潻妯裤€冮弰搴礉缁夋垵顒熼悶鍡氼啈楠炲爼娼紒婵嗩嚠鐎瑰瞼绶ㄩ崪灞炬¥閹冲牆褰查崙浼欑礉閼板本妲哥€涙ê婀惈鈧稉鈧€规氨娈戠仦鈧梽鎰偓褍鎷伴惄绋款嚠閹佲偓鍌濈箹閺堝濮禍搴濇眽娴狀剚娲块崝鐘崇闁辨帒婀寸拋銈堢槕閸掓壆顫栫€涳妇娈戦張顒冨窛閸滃苯鐪梽鎰偓锟�
閸ョ偛顦�  閿涳拷 閺勵垳娈�
2024-12-12 16:411 濡ょ》绱欓崶鐐差槻濡ら棿瀵岄敍锟� 鐠э拷 鐠э拷 +1 | 閸ョ偛顦�
IP: 119.123.105.*   閸ョ偛顦� | 鐠э拷 鐠э拷 +1 [1]xtn   2024-12-12 10:57
閹活厾銇氶梻顕€顣介敍姘劀婵″倹鍋嶉幍鈧拠杈剧礉閹牞顔戦懗钘夘檮閹活厾銇氶崙鍝勫斧閺堝鎮婄拋杞拌厬闂呮劘妫岄惃鍕6妫版﹫绱濇潻娆庣昂闂傤噣顣介崣顖濆厴閺勵垯绠i崜宥堫潶韫囧€燁潒閹存牗婀悮顐㈠帠閸掑棜顓荤拠鍡欐畱閵嗭拷 瀵洖顕遍惍鏃傗敀閺傜懓鎮滈敍姘€寸拋铏规畱閸戣櫣骞囧鈧鈧懗钘夘檮瀵洖顕辩粔鎴濐劅鐎规湹婊戠拫鍐╂殻閻梻鈹掗弬鐟版倻閿涘苯绱戠仦鏇熸箒闁藉牆顕幀褏娈戦惍鏃傗敀瀹搞儰缍旈敍灞间簰鐟欙絽鍠呴幃鏍啈閹碘偓鐢附娼甸惃鍕6妫版ǜ鈧拷
閸ョ偛顦�  閿涳拷 閺勵垳娈�
2024-12-12 16:411 濡ょ》绱欓崶鐐差槻濡ら棿瀵岄敍锟� 鐠э拷 鐠э拷 +1 | 閸ョ偛顦�

1/1 | 閹槒顓�:5 | 妫f牠銆� | 娑撳﹣绔存い锟� | 娑撳绔存い锟� | 閺堫偊銆� | 鐠哄疇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5 0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