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博文细分类:科学杂谈1

已有 848 次阅读 2025-1-30 06:39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博文细分类:科学杂谈1

武夷山

 到现在为止,我将自己的博文分到17个类别中,科学网给出的博文类别有12个。由于我的博文主题庞杂,无论是17类还是12类都无法准确涵盖。黄安年博主每过一个月都将其上个月的博文做一个分类目录,我觉得这个注重分类的做法很好。

 我打算从现在起,慢慢地对以往全部博文做较细致的按细分主题的分类,这样自己检索起来也方便。已有类别(如“中医国粹”)若已经是界限清楚的,则保留原类目名称;“阅读笔记”之类的宽泛类别下的博文,则会分到新的细分主题中去。

 与此同时,我还打算将每篇博文或转载文章中值得强调的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如果有的话)给拎出来。

 今天刊出另一个主题类:科学杂谈

1.  我国1949年以来科学发展的若干经验教训(199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771.html

此文的第七小节如下:

给学术自主留的空间较小

 科研工作更是贵在创新。要想有一定数量的科学创新,就必须给科研人员相当的学术自由,否则,创新就失去了土壤。由于国家财政是我国科研的主要经费来源,而中国是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家在发展科技事业时,不得不十分强调国家目标,强调科技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科研人员既然使用的是国家拨给的经费,那么在实践上,他们已没有太多的自由探讨空间了。

 回顾一下历史可以发现,从总体上讲,国家一向是强调科技为经济服务,而将基础研究放得很后。

 1955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了10项重点任务,每项都是紧密结合经济建设需要的选题。

 1956年制订的十二年科技规划,确定了12项重点任务,“自然科学基本理论问题”位于最末。周总理在当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就指出,“目前的主要倾向,却是对于理论研究的忽视”。

 1962年制订的1963-1972科技发展十年规划,确定了374项重点科研项目,其中与经济和国防建设密切相关的有333项,基础理论项目只有41项。(14)

 1981年4月14日,人大五届四次会议的报告中说,科技发展的重点应是为经济服务。这一段在原稿上的提法是:“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提高国民经济和国防服务”。在一些人的反对下,删去了“两个侧重”的提法。

 1984年完成的1986-2000年全国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确定了五个方面的任务,基础研究仍列为最后一项,表述方式是:“抓好一些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为我国科技现代化增加储备,积蓄力量”。(15)可见,这里仍是从为实用目标服务的角度来看基础研究的,而没有注意其非常有意义的非功利性侧面。

 1989年之所以召开全国基础研究工作会议,部分原因在于,当时已经发现,在为经济服务的主战场上安排科技力量较多,而对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

 历史上的这种种安排、提法,都是有道理的。不过,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我们应比过去更重视基础研究,给科研人员更多的学术自由空间,否则,中国科学是难以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只能长期随发达国家亦步亦趋。这是因为,在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的前提下分配经费和选题,当然也可能产生一些既具有科学独创性、又能解决经济生产实际难题的成果,但这种机会毕竟是较小的。世界科学发展史表明,最重大的科学成果(它们最终导致巨大的经济效益)多半来自于自由探索,而不是来自指导性的研究计划。例如,因高温超导研究的杰出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米勒是如何选取高温超导研究这个课题的呢?这里没有任何指导性研究计划的作用。他在IBM苏黎士实验室工作多年,获得了“IBM研究员”称号。有此称号者,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课题,公司不加干涉。于是,他重新拾起了他就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发生了浓厚兴趣的陶瓷材料研究,最终导致了高温超导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2. 利用手头的工具将事情做到最好(200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876.html

弗雷斯特. 米姆斯三世是美国的一位高水平的“票友”科学家。他发明了一种便携式仪器,用以测量紫外辐射和臭氧层。一开始,他只是在得克萨斯州他自己的家里进行测量。后来,他在全世界设点,联合志同道合的伙伴们采用他的仪器进行协同测量。1991年,他发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卫星测度的臭氧层数据与他的数据不一致,就通知了NASA。NASA的官员根本不相信,对米姆斯说,要么是悬浮物质造成了你的测量误差,要么你的仪器有问题。米姆斯又四次走访了地处夏威夷的罗阿. 莫纳天文台,因为那里的臭氧测度仪器是世界一流的。结果证实,NASA的卫星数据不准。最后,NASA终于承认了错误,是卫星偏离轨道造成了测量误差。NASA的几位科学家提出,愿意与米姆斯共同撰写一篇论文讨论这个问题,但NASA的领导不同意。米姆斯就一个人撰写了论文,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有一回,米姆斯问加拿大著名臭氧层研究专家詹姆斯 凯尔, 为什么加拿大科研人员对地面臭氧浓度的测量水平要远远好于美国人呢? 凯尔的答复是再简单不过了: 因为加拿大供不起卫星。米姆斯的深刻体会是:既然我们票友科学家没钱购置职业科学家所拥有的那么高级的研究手段或工具,那么我们只好利用手头的工具将事情做到最好。他也确实做到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70940.html

上一篇:用电脑太久,手腕疼——日记摘抄757
下一篇:参加《智库理论与实践》创刊仪式——日记摘抄758
收藏 IP: 219.142.145.*| 热度|

7 刘进平 张学文 尤明庆 郑永军 钟炳 辜英求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IP: 110.152.160.*   回复 | 赞 +1 [1]张学文   2025-1-30 10:17
分类对读者有很多方面之处。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20 1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