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年 1 月 21 日北京国贸大酒店举行由梅赛德斯-奔驰特别呈现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颁奖典礼上,正式公布 2018 年获奖人名单。
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会评选出35位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创新者。
此份榜单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被认为最有才华、最具创新精神,以及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35位年轻技术创新者或企业家。
在历年的入选榜单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如今已经改变了世界的名字: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Facebook 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雅虎创始人杨致远、Linux 之父 Linus Torvards、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Jonathan Ive、iRobot公司的联合创始人Helen Greiner,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等。
1999年到2016年这17年间,共有数十名华人获此殊荣2017年,华人获奖者更是达到破记录的6位。来自中国的新兴科技力量正在迅速崛起。
终于,该全球权威榜单在 2017 年正式推出中国区评选在 2018 年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榜单中,我们看到更多创新科研力量的崛起,也看到更多跨学科、跨领域、并且对于落地应用有更强烈企图心与使命感的科研创新出现。
这其中涵盖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NLP、脑科学、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生物科技、自动驾驶等多个不同领域。
以下为此次获奖者名单:
王梦迪:在大数据运筹和统计优化方法上取得一系列首创成果,推动了在机器学习和增强学习领域的成功应用和算法突破。
亓磊:作为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中国和欧盟专利的共同发明人,多年来致力于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开发。
邵洋洋:参与创建了世界首例单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实现“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陆盈盈:从事能量密度数倍于常规锂离子电池的金属锂电池的科研、教学等工作,在金属锂负极保护机制及电池安全问题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王思远:致力于生物组学成像技术的研发,开发了多项成像、染色技术,其中一项基于复合荧光原位杂交的 DNA 成像技术。
狄大卫:从事高效率、低能耗的下一代显示、照明技术——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钙钛矿发光二极管(钙钛矿 LED)领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低成本溶液法 OLED 和钙钛矿 LED 发光效率的纪录。
孔令杰:专注于神经成像领域的方法创新、系统设计和集成等多个方面的创新研究并取得了重大成果。
窦乐添:从事先进柔性材料的合成工作,主要贡献之一是开发了一类全新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可用于制作建筑、车辆等使用的智能发电玻璃。
罗景山:从事人工光合作用领域的研究,致力于人工模拟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燃料或工业化学品。
田芝婷:主要从事纳米尺度热传导和能量转换领域的跨学科研究。相关研究打破了认为聚合物仅仅是热绝缘体的传统观念,为实现有机热二极管、热开关以及按需热流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腾: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对生命系统进行优化,开发新的微生物产品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陈斯迪:研究为未来癌症机理研究、“个性化”癌症药物研发及临床试验提供支持,是未来搭建精准化医疗平台的重要基础。
常翠祖:主要从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和拓扑量子材料方面的实验研究,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实现以及相关性质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为实现拓扑磁电效应和广泛开展任意子(anyon)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陈启峰:深耕计算机视觉领域多年,在图像合成与分解、光流算法和优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崔炜:研发出中国首个针对 K12 领域学生教育的 AI 自适应学习系统。
付巧妹:破译世界最古老的现代人基因组。通过解码中国最古老人类基因组,揭示东亚现代人复杂遗传历史。
景云:从事声学超材料领域研究,制备出了一系列降噪超材料。可以重塑我们控制声音的方式,减少噪音对人体及环境的危害。
李栋:先后发展了掠入射结构光照明超分辨显微镜(GI-SIM)与非线性结构光超分辨显微镜(Nonlinear GI-SIM),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超分辨活细胞成像速度和成像时程。
李楠:将“重建得更好(Build Back Better, BBB)”理念引入传统防灾减灾领域,提出了“三度空间下系统的系统”城市韧性分析框架,建立了基于系统仿真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城市与社区韧性管理新模式。
李铁风:专注于软材料和软体机器人的多场耦合力学研究,对软材料和软体机器人的力学行为分析设计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寅青:率先开发出单细胞核基因表达解析技术,并开发出神经单细胞多组学技术。
刘聪:提出 DFCNN 等突破性模型和框架,大幅提升了中文语音识别引擎的准确率和效率,并且开创了中文方言识别之先河。
刘知远:围绕知识指导的自然语言处理开展创新研究,以语义表示学习为切入点,系统探索了语言与知识的协同分布式表示学习框架。
吕琳媛:原创性地提出以系综理论和似然分析为基础的网络信息挖掘基础理论体系,以及以扩散动力学为基础的网络信息过滤系列方法。
石建萍:带领团队致力于新技术的落地应用,成功打造多个知名应用和技术平台,涉及互动娱乐与现实增强、遥感、和自动驾驶等多个方向。
唐平中:将 201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尔文·罗斯和罗伊德·沙普利的合作博弈理论应用于一些具有巨大社会效益的市场设计。
徐亮: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决策中的研发和应用。带领团队首次应用千万以上的城市级别数据,联合重庆、深圳卫健委和疾控中心研发人工智能疾病预测模型。
王仲远:在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解决多项挑战性问题,其工作涉及搜索引擎、广告推荐、知识挖掘、关系推理、智能助理等多个领域。
胥国勇:揭示了蛋白质翻译调控对于建立免疫反应的关键作用,并利用该机制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抗病性增强与产量受损的矛盾。
杨玉超:在类脑计算领域围绕物理器件集成这一主线进行深入研究工作。
姚蕊:为全世界最大的 500 米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工程的核心部件馈源舱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在过去 13 年间主要完成两大理论创新。
袁宇:在研发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燃气发生器、推力室中应用针栓喷注器等新技术取得重要创新成就。
张超:自动化防御方案领域的研究无疑将对未来网络空间安全格局带来重大变革,而他构建了一套包含漏洞挖掘、程序完整性保护、自动化防御的创新纵深防御体系。
张如范: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半米长碳纳米管制备以及拉伸强度接近于单根碳纳米管的碳纳米管管束的制备,为该领域具有程碑意义的成果。
曹旭东:创办自动驾驶公司 Momenta。并打造了多个不同级别的解决方案,覆盖高速公路、地库自主泊车、城市道路等路况下的自动驾驶。
该榜单也是35岁以下青年科技创新者榜单史上规模最大、评委级别最高的区域性榜单,这很大程度归功于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迅速崛起。
因此,尽管 2018 年底的这个冬天,是许多人口中的 “资本寒冬”,但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中国区 2018 年榜单中,在每一位获奖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却是充满热切希望的新兴时代力量。
科研工作的使命,就是探索无人区,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人类就是依靠科技,一步步进化到今日的文明。科技就是实力,不仅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的盛衰安危。对于科技创新模式的的发展,我们同样满怀热情与抱负!
1/1 | 闁诡剚妲掗锟�:14 | 濡絾鐗犻妴锟� | 濞戞挸锕g粩瀛樸亜閿燂拷 | 濞戞挸顑勭粩瀛樸亜閿燂拷 | 闁哄牜鍋婇妴锟� | 閻犲搫鐤囧ù锟�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2 23: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