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科研机构创新发展部分,受托发布)

已有 3965 次阅读 2018-11-1 15:03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2018_5科研机构创新发展报告.docx

(点击以上链接可看到发布稿中的图形)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

Statistical Data of Chinese S&T Papers

5

 

2018

科研机构创新发展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8111

   

 

一、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                                                                                                                                              - 1 -

二、中国高校学科发展矩阵分析报告——论文                                                                                                           - 4 -

三、中国高校学科发展矩阵分析报告——专利                                                                                                         - 10 -

四、中国高校学科融合指数                                                                                                                                                - 14 -

五、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                                                                                                                                                - 17 -

六、中国高校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 19 -

七、中国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                                                                                                                                 - 22 -

八、中国医疗机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 24 -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科研机构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加速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推动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和学科发展,提高其科研水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分别以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发表的论文和发明的专利数据为基础,从科研成果转化、学科发展布局、学科交叉融合、国际合作地图、医工结合到科教协同融合多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以期对中国研究机构提升创新能力起到推动和引导作用。

一、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

高校科研活动与产业需求的密切联系,有利于促进创新主体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产品与服务,创造丰富的社会经济价值。从2015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评价关注高校与企业科研活动协作的全流程,设置指标表征高校和企业合作创新过程中三个阶段的表现: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经过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阶段,再到成果转化形成产品阶段。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评价采用十项指标:

(1)   校企合作发表论文数量。基于2015-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国高校论文统计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

(2)   校企合作发表论文占比。基于2015-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国高校论文统计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发表的论文数量与高校发表论文总量的比值;

(3)   校企合作发表论文总被引频次。基于2015-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国高校论文统计高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发表的论文被引总频次;

(4)   企业资助项目产出的高校论文数量。基于2015-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统计高校论文中获得企业资助的论文数量;

(5)   高校与国内上市公司企业关联强度。基于2015-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库统计,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报道的人员任职、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等内容中,利用文本分析方法测度高校与企业联系的范围和强度;

(6)   校企合作发明专利数量。基于2015-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明的专利数量;

(7)   校企合作专利占比。基于2015-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明专利数量与高校发明专利总量的比值;

(8)   有海外同族的合作专利数量。基于2015-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明的专利内容同时在海外申请的专利数量;

(9)   校企合作专利施引专利数量。基于2015-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明专利的施引专利数量;

(10)  校企合作专利总被引频次。基于2015-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和企业合作发明专利的总被引频次,用于测度专利学术传播能力。

 

 

统计各个高校上述十项指标,经过标准化转换后计算得出了十维坐标的矢量长度数值,用于测度各个高校的产学共创水平。下表所示为根据上述指标统计出的2017年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

 

中国高校产学共创排行榜

排序

高校名称

计分

1

清华大学

272

2

华北电力大学

202

3

中国石油大学

177

4

北京大学

104

5

中国地质大学

100

6

西北工业大学

99

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96

8

北京科技大学

92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8

10

中山大学

86

11

武汉大学

86

12

中国人民大学

83

13

浙江大学

80

14

上海交通大学

78

15

西安交通大学

70

16

贵州大学

65

17

北京交通大学

64

18

西南交通大学

63

19

厦门大学

61

20

东北大学

57

 


 

二、中国高校学科发展矩阵分析报告——论文

高校的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是测度高校科研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从2016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所依据高校论文发表和引用情况对高校不同学科发展布局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中国主要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各大学在2013-2017年期间发表论文数量和2008-2012、2013-2017年期间引文总量作为源数据,根据波士顿矩阵方法,分析各个大学学科发展布局情况,构建学科发展矩阵。

按照波士顿矩阵方法的思路,我们以2013-2017年各个大学在某一学科论文产出占全球论文的份额作为科研成果产出占比的测度指标;以各个大学从2008-2012年到2013-2017年在某一学科领域论文被引用总量的增长率作为科研影响增长的测度指标。

根据高校各个学科的占比和增长情况,我们以占比0.5%和增长200%作为分界线,划分了4个学科发展矩阵空间,如下图所示:

 

                                             

 中国高校论文产出矩阵

 

 

 

第一区:优势学科(高占比高增长):该区学科论文份额及引文增长率都处于较高水平,可明确产业发展引导的路径;

第二区:传统学科(高占比低增长):该区学科论文所占份额较高,引文增长率较低,可完善管理机制以引导发展。

第三区:潜力学科(低占比高增长):该区学科论文所占份额较低,引文增长率较高,可采用加大科研投入的方式进行引导。

第四区:弱势学科(低占比低增长):该区学科论文占份额及引文增长率都处较低水平,可考虑加强基础研究。

下表统计了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论文产出的学科发展矩阵,即学科发展布局情况,按高校名称拼音排序。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布局情况

高   校

优势学科数

传统学科数

潜力学科数

弱势学科数

安徽大学

0

0

65

64

北京大学

25

30

51

61

北京工业大学

0

0

63

7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7

6

56

55

北京化工大学

1

2

54

61

北京交通大学

5

1

60

58

北京科技大学

7

1

67

48

北京理工大学

10

0

59

70

北京林业大学

4

0

66

47

北京师范大学

8

1

59

85

北京体育大学

0

0

8

40

北京外国语大学

0

0

1

24

北京协和医学院

4

11

49

74

北京邮电大学

4

1

32

51

北京中医药大学

1

0

50

53

成都理工大学

3

0

54

43

成都中医药大学

0

1

23

64

大连海事大学

2

0

41

59

大连理工大学

20

8

41

75

第二军医大学

4

4

51

63

第四军医大学

2

1

48

72

电子科技大学

14

1

76

52

东北大学

9

1

70

54

东北林业大学

2

0

49

73

东北农业大学

0

0

52

66

东北师范大学

0

0

49

90

东华大学

2

2

39

77

东南大学

18

3

66

6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0

0

20

49

福州大学

0

0

62

71

复旦大学

19

12

54

75

广西大学

1

0

65

65

广州中医药大学

1

0

43

66

贵州大学

1

0

38

76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2

2

52

54

哈尔滨工程大学

3

0

51

55

哈尔滨工业大学

33

8

47

60

海南大学

0

0

65

52

合肥工业大学

0

1

73

55

河北工业大学

0

0

47

61

河海大学

8

1

71

40

河南大学

0

0

62

78

湖南大学

4

2

78

44

湖南师范大学

0

0

54

87

华北电力大学

2

0

55

52

华东理工大学

3

6

117

152

华东师范大学

0

1

52

101

华南理工大学

20

4

63

67

华南师范大学

0

0

53

93

华中科技大学

30

9

79

42

华中农业大学

1

6

63

61

华中师范大学

1

1

49

77

吉林大学

14

14

84

49

暨南大学

3

0

96

60

江南大学

7

0

67

73

兰州大学

2

3

54

100

辽宁大学

0

0

34

63

南昌大学

0

0

97

59

南京大学

13

16

66

7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7

1

42

70

南京理工大学

3

0

74

54

南京林业大学

2

0

67

42

南京农业大学

7

5

52

66

南京师范大学

0

0

70

7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

0

64

55

南京邮电大学

2

0

43

50

南京中医药大学

1

0

67

49

南开大学

0

4

68

77

内蒙古大学

0

0

55

62

宁波大学

1

0

90

60

宁夏大学

0

0

41

62

青海大学

0

0

52

63

清华大学

33

28

55

46

厦门大学

1

3

97

64

山东大学

13

12

68

74

陕西师范大学

0

0

75

66

上海财经大学

0

0

29

40

上海大学

1

2

61

87

上海海洋大学

1

0

55

65

上海交通大学

49

36

36

43

上海体育学院

0

0

12

46

上海外国语大学

0

0

5

25

上海中医药大学

1

0

45

53

石河子大学

0

0

49

77

首都师范大学

1

0

47

85

四川大学

15

12

66

72

四川农业大学

1

0

59

58

苏州大学

9

3

104

41

太原理工大学

1

0

64

57

天津大学

31

4

56

63

天津工业大学

1

0

53

48

天津医科大学

2

0

60

69

天津中医药大学

1

0

37

56

同济大学

24

1

97

39

外交学院

0

0

0

3

武汉大学

15

3

81

65

武汉理工大学

5

0

56

6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2

2

48

55

西安交通大学

24

10

83

45

西北大学

0

2

58

79

西北工业大学

14

3

64

5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9

2

79

46

西藏大学

0

0

22

78

西南财经大学

0

0

24

47

西南大学

1

1

87

59

西南交通大学

1

0

64

58

西南石油大学

1

0

49

48

新疆大学

0

0

54

64

延边大学

0

0

44

77

云南大学

0

0

48

86

长安大学

1

0

50

59

浙江大学

36

44

38

49

郑州大学

4

0

100

53

中国传媒大学

0

0

12

34

中国地质大学

10

2

71

42

中国海洋大学

4

2

44

9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4

16

63

65

中国矿业大学

8

0

61

55

中国农业大学

2

9

43

88

中国人民大学

1

0

50

79

中国石油大学

9

0

69

39

中国药科大学

3

1

51

62

中国政法大学

0

0

4

3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0

0

15

47

中南大学

13

2

102

45

中山大学

14

14

68

69

中央财经大学

0

0

22

46

中央民族大学

0

0

35

73

重庆大学

10

0

80

60

 

我们参照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等国际一流大学的学科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主要高校的学科发展分布状态,为我国高校设定了4类学科发展目标:

1、世界一流大学:优势学科与传统学科数量之和在50个以上,整体呈现繁荣状态。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发展目标,“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目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已显露端倪。

2、中国领先大学:优势学科与传统学科数量之和在20个以上,潜力学科数量在50个以上。以中国领先大学为目标,致力专业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

3、区域核心大学:以区域核心高校为目标,以基础研究为主,“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4、学科特色大学:该类大学的传统学科和潜力学科都集中在该校的特有专业中。该类大学可加大科研投入,发展潜力学科,形成专业特色。



三、中国高校学科发展矩阵分析报告——专利

发明专利情况是测度高校知识创新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高校专利发明情况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校了解其在各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针对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发展决策。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2016年开始依据高校专利发明和引用情况对高校不同专业发展布局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采用各高校近五年在21个德温特分类的发表专利数量和前后五年期间的专利引用总量作为源数据构建中国高校专利产出矩阵。

同样按照波士顿矩阵方法的思路,我们以2013-2017年各个大学在某一分类的专利产出数量作为科研成果产出的测度指标,以各个大学从2008-2012年到2013-2017年在某一分类专利被引用总量的增长率作为科研影响增长的测度指标。并以专利数量1000和增长率100%作为分界点,将坐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依次是优势专业传统专业潜力专业弱势专业

中国高校专利产出矩阵

下表列出了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专利发明和引用的德温特学科类别发展布局情况,按高校名称拼音排序。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德温特21个学科类别的发展布局情况

高   校

优势专业数

传统专业数

潜力专业数

弱势专业数

安徽大学

0

0

2

18

北京大学

1

0

13

7

北京工业大学

2

0

10

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0

1

17

北京化工大学

1

0

7

13

北京交通大学

0

0

7

13

北京科技大学

1

0

5

15

北京理工大学

3

0

6

12

北京林业大学

0

0

0

20

北京师范大学

0

0

3

18

北京体育大学

0

0

0

13

北京外国语大学

0

0

0

1

北京协和医学院

1

0

5

14

北京邮电大学

2

0

2

12

北京中医药大学

0

0

1

10

成都理工大学

0

0

0

21

成都中医药大学

0

0

0

10

大连海事大学

0

0

0

20

大连理工大学

4

0

7

10

电子科技大学

5

0

0

16

东北大学

2

0

16

3

东北林业大学

0

0

1

19

东北农业大学

0

0

0

21

东北师范大学

0

0

0

21

东华大学

1

0

3

17

东南大学

7

0

5

9

福州大学

1

0

4

16

复旦大学

1

0

7

13

广西大学

5

0

2

14

广州中医药大学

0

0

0

16

贵州大学

2

0

18

1

哈尔滨工程大学

4

0

1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8

0

4

9

海南大学

0

0

0

21

合肥工业大学

1

0

2

18

河北工业大学

0

0

0

21

河海大学

3

0

0

18

河南大学

0

0

0

20

湖南大学

0

0

0

21

湖南师范大学

0

0

0

20

华北电力大学

3

0

0

18

华东理工大学

0

0

6

15

华东师范大学

0

0

1

20

华南理工大学

11

0

1

9

华南师范大学

0

0

0

21

华中科技大学

6

0

7

8

华中农业大学

1

0

4

16

华中师范大学

0

0

2

19

吉林大学

9

0

3

9

暨南大学

0

0

2

19

江南大学

7

0

3

11

兰州大学

0

0

1

20

辽宁大学

0

0

0

21

南昌大学

1

0

0

21

南京大学

15

0

4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0

0

17

南京理工大学

3

0

0

18

南京林业大学

0

0

0

20

南京农业大学

1

0

2

17

南京师范大学

0

0

0

2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3

0

0

18

南京邮电大学

2

0

0

19

南京中医药大学

0

0

0

17

南开大学

0

0

4

17

内蒙古大学

0

0

2

18

宁波大学

0

0

1

19

宁夏大学

0

0

0

20

青海大学

0

0

0

20

清华大学

11

0

10

0

厦门大学

0

0

7

14

山东大学

13

0

3

5

陕西师范大学

0

0

2

19

上海财经大学

0

0

0

3

上海大学

1

0

1

19

上海海洋大学

0

0

0

20

上海交通大学

8

0

6

7

上海体育学院

0

0

0

11

上海中医药大学

0

0

2

14

石河子大学

0

0

0

20

首都师范大学

0

0

3

18

四川大学

10

0

3

8

四川农业大学

2

0

0

19

苏州大学

2

0

5

14

太原理工大学

0

0

0

21

天津大学

14

0

3

4

天津工业大学

0

0

6

15

天津医科大学

0

0

0

19

天津中医药大学

0

0

0

14

同济大学

4

0

1

16

武汉大学

4

0

2

15

武汉理工大学

4

0

3

1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

0

5

13

西安交通大学

4

0

10

7

西北大学

0

0

6

15

西北工业大学

1

0

4

1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0

0

0

21

西藏大学

0

0

0

11

西南财经大学

0

0

0

2

西南大学

0

0

4

17

西南交通大学

4

0

0

17

西南石油大学

2

0

1

18

新疆大学

0

0

0

20

延边大学

0

0

0

14

云南大学

0

0

2

18

长安大学

3

0

0

18

浙江大学

17

0

1

3

郑州大学

0

0

4

17

中国传媒大学

0

0

0

11

中国地质大学

2

0

2

16

中国海洋大学

0

0

5

1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0

0

7

14

中国矿业大学

0

0

4

11

中国农业大学

6

0

0

15

中国人民大学

0

0

0

21

中国石油大学

5

0

0

16

中国药科大学

1

0

1

19

中国政法大学

0

0

0

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0

0

0

7

中南大学

5

0

2

14

中山大学

2

0

6

13

中央财经大学

0

0

0

3

中央民族大学

0

0

0

15

重庆大学

3

0

1

17

 


 

四、中国高校学科融合指数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据统计,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有力支撑。对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分析可以帮助高校结合实际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2016年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学科融合指数,并从跨学科论文占比,热门学科组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根据Scopus数据中论文的学科分类体系,重新构建了一个高度h= 6的学科树。学科树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学科,任意两个节点间的距离表示其代表的两个学科研究内容的相关性。距离越大表示学科相关性越弱,学科跨越程度越大。对一篇论文,根据其所属不同学科,在学科树中可以找到对应的节点并计算出该论文的学科跨越距离。统计各高校统计年度所有论文的学科跨越距离之和,定义为各高校的学科融合指数。

以Scopus收录的2016年高校论文为数据源,选取欧洲,美洲,亚洲,中国不同地区国家学术影响较大的几所高校来进行对比分析。

 

欧洲、美洲、亚洲和中国12所高校学科融合指数

各个高校最热门的跨学科组合以及在全部论文中的占比有所不同:

各高校跨学科论文占比以及最热门学科组合

学  校

排序

学科组合

论文

篇数

占比(%)

哈佛大学

1

肿瘤

癌症研究

284

3.14

2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医学

247

2.73

3

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171

1.89

斯坦福大学

1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医学

132

2.33

2

肿瘤

癌症研究

99

1.75

3

电气与电子工程

电子、光学和磁性材料

88

1.56

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

1

电气与电子工程

电子、光学和磁性材料

39

2.99

2

凝聚态物理

电子、光学和磁性材料

33

2.53

3

化学

催化

32

2.46

剑桥大学

1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医学

116

2.44

2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农业和生物科学

101

2.13

3

机械工程

材料力学

98

2.06

牛津大学

1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医学

152

2.56

2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农业和生物科学

136

2.29

3

医学

农业和生物科学

97

1.63

伦敦大学学院

1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医学

135

3.00

2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农业和生物科学

114

2.54

3

医学

农业和生物科学

87

1.94

京都大学

1

凝聚态物理

电子、光学和磁性材料

100

2.61

2

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

98

2.56

3

化学

催化

83

2.17

东京大学

1

凝聚态物理

电子、光学和磁性材料

225

3.92

2

电气与电子工程

电子、光学和磁性材料

211

3.68

3

凝聚态物理

电气与电子工程

136

2.37

名古屋大学

1

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

62

2.78

2

电气与电子工程

电子、光学和磁性材料

58

2.60

3

工程

物理与天文学

58

2.60

清华大学

1

机械工程

材料力学

412

4.81

2

电气与电子工程

电子、光学和磁性材料

319

3.72

3

计算机科学应用

应用数学

303

3.54

北京大学

1

肿瘤

癌症研究

265

3.06

2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医学

229

2.65

3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农业和生物科学

173

2.00

复旦大学

1

肿瘤

癌症研究

218

4.58

2

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

医学

174

3.66

3

分子生物学

生物化学

116

2.44

 


五、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可以达到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作用。因此国际合作在建设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国际合作情况的分析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高校理论研究的能力、科研合作的管理能力和吸引外部合作的主导能力。从2017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发布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

“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以中国高校与国外机构合作的论文数量作为合作强度的评价指标。同时,评价方法强调合作关系中的主导作用。中国高校主导的国际合作论文的判断标准为(1)国际合作论文的作者中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所属国家为中国;(2)论文完成单位至少有一个国外单位。某高校主导的国际合作论文数越高,说明该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合作强度越高。

 中国高校国际合作地图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从学科领域的角度展示以中国高校为主导的论文国际合作情况。分别选取了中国的综合类院校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工科类院校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农科类院校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来进行对比分析。

下表分别列出了各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数排名前三的学科领域以及在相应学科领域中国际合作排名前三的国家。


 

基于学科领域的中国高校国际合作情况

学  校

排序

国际合作论文篇数排名前三的学科领域

在相应学科领域国际合作论文篇数排名前三的国家

北京大学

1

物理学(198篇)

美国(68篇)、德国(19篇)、日本(17篇)

2

地学(169篇)

美国(72篇)、澳大利亚(17篇)、英国(13篇)

3

化学(163篇)

美国(65篇)、英国(10篇)、德国(9篇)

浙江大学

1

生物学(250篇)

美国(103篇)、澳大利亚(21篇)、英国(16篇)

2

化学(217篇)

美国(77篇)、英国(19篇)、新加坡(14篇)

3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209篇)

美国(55篇)、英国(36篇)、澳大利亚(20篇)

中山大学

1

临床医学(166篇)

美国(84篇)、英国(14篇)、澳大利亚(10篇)

2

生物学(159篇)

美国(73篇)、澳大利亚(13篇)、加拿大(9篇)

3

地学(116篇)

美国(40篇)、澳大利亚(18篇)、英国(9篇)

清华大学

1

物理学(240篇)

美国(104篇)、英国(27篇)、日本(24篇)

2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213篇)

美国(93篇)、英国(32篇)、加拿大(14篇)

3

计算技术(181篇)

美国(80篇)、英国(27篇)、新加坡(10篇)

上海交通大学

1

物理学(168篇)

美国(56篇)、英国(25篇)、日本(16篇)

2

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162篇)

美国(63篇)、澳大利亚(12篇)、加拿大(11篇)

3

计算技术(140篇)

美国(56篇)、澳大利亚(13篇)、新加坡(10篇)

哈尔滨工业大学

1

材料科学(164篇)

美国(45篇)、英国(27篇)、日本(11篇)

2

化学(159篇)

美国(70篇)、英国(17篇)、加拿大(9篇)

3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159篇)

美国(24篇)、英国(19篇)、加拿大(18篇)

中国农业大学

1

生物学(183篇)

美国(99篇)、英国(13篇)、加拿大(8篇)

2

农学(141篇)

美国(79篇)、德国(10篇)、澳大利亚(8篇)

3

基础医学(54篇)

美国(18篇)、澳大利亚(13篇)、日本(5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

生物学(193篇)

美国(80篇)、加拿大(19篇)、澳大利亚(13篇)

2

农学(72篇)

美国(26篇)、加拿大(18篇)、澳大利亚(10篇)

3

环境(44篇)

美国(15篇)、加拿大(8篇)、澳大利亚(5篇)

 

 

六、中国高校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了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指示要求:“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6月11日,科技部、教育部召开科教协同工作会议,研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加强新时代科教协同融合。中国高校作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新时代科教协同融合的“指挥棒”,对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从2018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高校科教协同融合指数”。“中国高校科教协同融合指数”在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融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素,从学科领域层面基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设置九项指标。其中,创新投入用获批项目数和获批项目经费来表征,创新产出用发表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来表征,学术影响力用论文被引频次和专利被引频次来表征,人才培养用活跃R&D人员数、国际合作强度和国际合作广度来表征。具体指标说明如下:

(1)   获批项目数。基于2017年度中国高校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统计中国高校获批的项目数量,包括;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海外与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应急管理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专项基金项目;

(2)   获批项目经费。基于2017年度中国高校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统计中国高校获批的项目总经费;

(3)   发表论文数。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统计中国高校发表的论文数量;

(4)   发明专利数。基于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发明的专利数量;

(5)   论文被引频次。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统计中国高校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总频次;

(6)   专利被引频次。基于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高校专利,统计高校发明专利的总被引频次,用于测度专利学术传播能力;

(7)   活跃R&D人员数。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统计中国高校发表SCI论文的作者数量;

(8)   国际合作强度。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统计中国高校主导的国际合作论文篇数;

(9)   国际合作广度。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统计中国高校主导的国际合作涉及的国家数量。

统计各个高校上述九项指标,经过标准化转换后计算得出高校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的得分,求和得到各个高校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下表所示为双一流高校中分别在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八个学科领域里科教协同融合指数排名前三的高校。

不同学科领域科教协同融合指数排名前三的高校

学科领域

科教协同融合排名前三的高校

数理科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科学

浙江大学

清华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生命科学

浙江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大学

南京大学

工程与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医学科学

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信息科学

电子科技大学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管理科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七、中国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

医学与工程学科交叉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医工结合”倡导学科间打破壁垒,围绕医学实际需求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医工结合不仅强调医学与医学以外的理工科的学科交叉,也包括医工与产业界的融合。从2017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中国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设置五项指标表征“医工结合”创新过程中三个阶段的表现:从基础研究阶段开始,经过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研究阶段,再到成果转化形成产品阶段。五项指标如下:

(1)   发表Ei论文数。基于2015-2017年EI收录的医疗机构论文数;

(2)   发表工程技术类论文数。基于2015-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医疗机构发表工程技术类的论文数;

(3)   企业资助项目产出的论文数。基于2015-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统计医疗机构论文中获得企业资助的论文数量;

(4)   发明专利数。基于2015-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收录的医疗机构专利数;

(5)   与上市公司关联强度。基于2015-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库统计,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所报道的人员任职、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等内容中,利用文本分析方法测度医疗机构与企业联系的范围和强度。

统计各医疗机构上述五项指标,经过标准化转换后计算得出了五维坐标的矢量长度数值,用于测度各医疗机构的医工结合水平。下表所示为根据上述指标统计出的2017年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

医疗机构医工结合排行榜

排序

医疗机构名称

计分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188

2

北京协和医院

146

3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128

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109

5

南京大学附属金陵医院

104

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101

7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81

8

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80

9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79

10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76

11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74

12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72

13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三医院

70

14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

64

15

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64

16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

63

17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60

18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58

19

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56

2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56

 


 

八、中国医疗机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与技术创新,创建研究型医院是中国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也是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国际一流医院的必由之路。从2018年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开始评价和发布“中国医疗机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 “中国医疗机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在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融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要素,从学科领域层面基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设置九项指标。其中,创新投入用获批项目数和获批项目经费来表征,创新产出用发表论文数和发明专利数来表征,学术影响力用论文被引频次和专利被引频次来表征,人才培养用活跃R&D人员数、国际合作强度和国际合作广度来表征。具体指标说明如下:

(1)   获批项目数。基于2017年度中国医疗机构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统计中国高校获批的项目数量,包括;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海外与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联合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应急管理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专项基金项目;

(2)   获批项目经费。基于2017年度中国医疗机构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据统计中国高校获批的项目总经费,包括;创新研究群里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海外与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应急管理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专项基金项目;

(3)   发表论文数。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统计中国医疗机构发表的论文数量;

(4)   发明专利数。基于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医疗机构专利,统计高校发明的专利数量;

(5)   论文被引频次。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统计中国医疗机构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总频次;

(6)   专利被引频次。基于2017年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和专利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医疗机构专利,统计医疗机构发明专利的总被引频次,用于测度专利学术传播能力;

(7)   活跃R&D人员数。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统计中国医疗机构发表SCI论文的作者数量;

(8)   国际合作强度。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统计中国医疗机构主导的国际合作论文篇数;

(9)   国际合作广度。基于2017年SCI收录的论文数据,统计中国医疗机构主导的国际合作涉及的国家数量。

统计各个医疗机构上述九项指标,经过标准化转换后计算得出医疗机构在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培养四个方面的得分,求和得到各个医疗机构的科教协同融合指数。下表所示为分别在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八个学科领域里科教协同融合指数排名前三的医疗机构。

 

 

不同学科领域科教协同融合指数排名前三的医疗机构

学科领域

科教协同融合排名第三的医疗机构

数理科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化学科学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生命科学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

地球科学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工程与材料科学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口腔医院

医学科学

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

信息科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43951.html

上一篇: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卓越论文部分,受托发布)
下一篇: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领跑者5000部分,受托发布)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2 郑永军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