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琵鹭(学名:Platalea leucorodia)是大型涉禽。全长85厘米,全身羽毛白色,眼先、眼周、颏、上喉裸皮黄色;嘴长直、扁阔似琵琶;胸及头部冠羽黄色(冬羽纯白);颈、腿均长,腿下部裸露呈黑色。
白琵鹭栖息于沼泽地、河滩、苇塘等处,涉水啄食小型动物,有时也食水生植物;飞行时颈和脚伸直,交替地拍动翅膀和滑翔。常聚成大群繁殖,筑巢于近水高树上或芦苇丛中,每窝产卵3-4枚,白色无斑或钝端有稀疏斑点;雌雄轮流孵卵约25天,雏鸟留巢期约40天。白琵鹭繁殖于欧亚大陆和非洲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在非洲,印度半岛,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南亚越冬。
种群现状:世界上白琵鹭的种群数量约有三万一千到三万四千五只,但各地的种群数量普遍不高,多数国家都只有很少几百对繁殖种群,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在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则已经完全消失。在荷兰,1950年繁殖种群数量约500对,到1964年减少到200对以下,以后由于采取了保护措施,到1989年回升到423对,成8群营巢。在西班牙,据1990年调查,计有850-900对,分两群营巢。在西非的种群数量,据1959-1965年的调查,繁殖种群为1430对,冬季种群数量据1979年12月和1980年1月的调查为8600-10000只 。据在苏丹东海岸的调查为200-500只:在亚洲,据1989年冬季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调查,越冬种群数量为5559只。据1990年和1992年冬天在亚洲的调查,1990年冬季种群数量为8005只,其中中国有763只,1992年冬季种群数量为10366只,其中中国为892只,种群数量略有增加。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1989年。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1996年。
本照片来源于我朋友:广西大学黄钧教授2022年11月06拍摄于广西象州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5: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