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县历史悠久,有三国古战场遗址、邓艾偷渡阴平凿山修造的古栈道、忽必烈之子阔端攻陷文州后焚毁的古代城廊、朱元璋本征伐蜀连连攻破的“临江关、火烧关、柴门关、玉垒关、悬马关”等五大雄关......还有很多的古迹遗址不被人们熟知。今天(2021年3月19日),让我们走进文县五大雄关之一的“玉垒关”。
玉垒关,是文县以东的雄关要塞,其险峻之状与四川剑门关齐名。古称“秦陇咽喉”。
玉垒关,崖陡,水急,路绝,人马难渡,势极限恶。悬崖上栈道为径,江流上木桥通津,古人称之谓“绝壁重流力挽坂,西巡第一此程难”。宋代杨栖惊呼玉垒关栈道之险峻:“栈道险复险,客怀愁更愁;万山俱绝壁,一水不通舟。”玉枕为玉垒关驿,建有安静堂、得要堂。其堂其亭,半为江流,半是险壁,宛若虚幻之中。宋代吕凝之《安静堂》诗云:“峡不秋空一线青,万山深处见官厅;此堂空虚无余物,四周齐开碧玉屏。”极尽雄关之险峻和壮丽。
三国时,阴平古桥立于玉垒关白水江两崖之间。邓艾伐蜀,败姜维于阴平玉垒关桥头。姜维弃玉垒关,退保剑阁。正如明代清张其光《玉垒关》诗云:“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寇有方泥不清,重门无警析常收。”后人凭吊玉垒关,无不佩服古代军事家卓越胆识。县人韩定山书“阴平桥头”匾额挂桥头。清宣统3年,文县县令李汉光题玉垒关上联,县人进士程天锡对下联:“此处是阴平古迹,在长江独据上游,天险地险竟何凭,历代几人能固守;高空望玉垒浮云,挽白水控扼咽喉,南流北流浇灌注,霓虹倒影指通津。”三国时的阴平古桥早已毁于战火,千百年来几经费新,直至解放前夕尚有一索桥,被溃逃的国民党军毁之一炬。
白龙江与白水江交汇处一公里的老玉垒乡(现玉垒坪前),古有阴平桥,为铁链式吊桥,是通往蜀道咽喉。三国魏将伐蜀以后桥址多次变迁,明朝末年(1643年)被匪寇焚毁,清朝康熙辛已年(1702年)复建木桥,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重建玉垒关木桥,多次维修其桥雄姿姿,堪为一景,称之为秦蜀咽喉。1949年12月,国民党部队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将桥焚毁,后遗址淹于碧口库区。玉垒境内古栈道处处皆是。文州郡守杨诗《题玉枕驿》曰:栈道险复险,客怀愁更愁。万山俱绝壁,一水不通舟。玉垒关为阴平古渡。1963年。甘川公路通车后,改设木船汽车渡口。1975年碧口水库蓄水,公路改线于北岸,迁设轮机渡口于关头坝。每年五至十月碧口电厂防汛泄洪,库内水位下降,拖轮停渡,过往旅客行人只能乘小船过江攀崖上公路,叫苦不迭。玉垒关公路吊桥始建于1985年5月,1988年9月18建成通车,历时3年多,也称关头坝大桥,是一座加劲式桁架双链式汽车吊桥,总投资870多万元,全长212米,净跨180米,桥面宽7.5米,自重1000吨,可供20吨重型汽车双向行驶,在国内同类桥梁中是第三座,恰似一条钢铁长龙腾空飞舞,使天堑变通途,对改善文县交通状况、促进外贸出口、旅游起着重大作用。境内的玉垒坪铁索桥,也是白龙江上最大的铁索桥之一。
历史岁月走过千年风雨,当年古战场遗迹历历在目。玉垒关雄姿依旧,然而景象不可同日而语:彩虹般的关头坝大桥横跨白龙江上,百里库区碧波荡漾、渔帆点点,秀峰翠玲上铁塔高耸、银线凌空,使村村寨寨成为银河的世界。眼观胜景,你会发出由衷的感叹:玉垒关,走过多少征战的岁月,终于迎来太平盛世。
现在,玉垒关已成为南来北往游客的驻足之地,在这里歇歇脚,感受玉垒关的历史战场,欣赏两江交汇的美丽景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